发布日期:2025-11-20 09:26点击次数:73
2024年8月,渥太华,一纸公告把话挑明:联邦政府启动对中国电动车进口的公众咨询,30天收集意见;随后几周,官员在公合口风变软,多次提到“能合作的地方就合作”。同一时间,北京也在对外场合强调,中加经贸对双方都有好处。两边的话,都更务实了。
先看事实。加拿大这次咨询,背景很清楚:美国把对中国产电动车的关税抬到很高,欧盟也在加码。加拿大产业链和北边的农场、南边的车市,都可能被波及。渥太华跟着走,但没立刻拍板,就是在算经济账。谁出钱,谁买单,这笔账不能糊涂。
再把镜头拉回农田。中国是加拿大的重要买家,尤其农产品里,油菜籽占了大头。2019年3月,中国以检出有害生物为由,暂停了两家加拿大企业的油菜籽进口许可;2022年5月,恢复了资质。这一收一放,草原三省心里最清楚,市场一紧,粮仓里就坐不住。
行业的声音也在催。萨斯喀彻温、阿尔伯塔、曼尼托巴的农场主和行业协会,过去一年多次提醒联邦政府,别把稳定的大买家弄丢了。因为这个,出口通道一旦窄了,农民就得靠贷款扛,仓储、运力也都跟着吃紧。结果就是现金流紧,乡镇里的商铺生意也跟着淡。
接着看城里的日子。加拿大通胀从高位回落,但食品、住房负担还是让人喘不过气。超市和加油站的账单,是每天都要看的真问题。哪怕嘴上还要讲立场,手里也得给老百姓留条活路。选票这事,说到底还是看饭碗。
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邻居。2018年开始,美国以安全名义给钢铝加税,加拿大也没躲开;软木材争端更是缠了几十年,关税一轮接一轮。可见,一到分账的时候,“美国优先”是实打实的。靠别人吃饭,突然被掀桌子,这种疼,加拿大吃过不止一次。
说回电动车这单生意。加拿大本土整车产量有限,但零部件、经销、售后都要养人。经销商协会在2024年咨询期里提交意见,担心一刀切会抬高车价、压缩选择,最后买单的是消费者。同样,矿业和新能源链条也怕被殃及,这都是实话。
中加之间并没断线。两国外长在今年多个多边场合都有沟通,双方部门在经贸、农业检疫这些技术层面也在接触。这说明,话还是在说,账也还在算。只要桌子没掀,就还有回旋余地。
北京的态度很清楚:彼此尊重,少受第三方干扰,生意归生意。一个中国原则要守,承诺要兑现;想扩大合作,可以,但要相向而行。下棋就得按规则来,下好每一步,不要总想着走回头路。
渥太华最近的说法也变得实在:有分歧的地方管控分歧,有利益的地方推动合作,保持对话。听起来不热闹,但可落到地上。既给盟友留面子,也给自家产业留口子,这就是现实里的取舍。
这不是谁向谁低头,这是止损。国内企业要订单,农民要销路,消费者要更划算的选择。把火从自家厨房端出去,先把屋里的温度降下来,这才是当务之急。同样,企业要的也是可预期的规矩和时间表。
包袱还在。孟晚舟事件、5G设备禁用,这些留下的疤不会一夜消。社会信任要重建,得靠一步步的实际动作。如果说话和做事对上了,合作才可能越做越大;如果只说不做,很快就会被看穿。
关键在细节。电动车怎么处理,是不是搞差别化管理,是否给出明确时间表;农产品的检疫程序能否提速,审批能否更透明;签证、航班、文化交流能不能多开几扇窗。这些都不是口号,都是清单。
同样,中国也会看动作。你真把门打开了,采购会跟上;你只是说一说,清单里只有空格,那就先按兵不动。掰手腕不是目的,能把手松开去干活,大家才有钱赚。路要往前走,就得拿出一步一步的实招。
傍晚,萨斯喀彻温一座粮食升降机旁,卡车排成了队,金黄的油菜籽沿着传送带流进仓里,司机靠在车门上,盯着手机里的最新报价,耳边是秋风和机器的轰鸣声。等这批籽装上去向太平洋的船,他最关心的那条短信,会不会写着:订单确认,价格生效,目的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