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0 11:12点击次数:192
联合国财政危机加剧,美国拖欠超30亿美元会费,2680多个岗位被取消
2026年预算降至32.38亿美元,仅66.2%会员国及时缴费,普通成员国发声权面临威胁
中国代表傅聪提出机制改革三建议,危机背后是多边秩序信任赤字
本来觉得联合国这种支撑全球多边秩序的大机构,起码能在财政上稳如泰山,但最近看到新闻才知道情况没这么乐观。2025年9月底的数据挺吓人,联合国收到的会费只达到当年预算摊款的66.2%,而2024年同期还是78.1%,不到一年就跌了快12个百分点。以前听说各国会拖延缴费,这回是30%以上的会员国还没交今年的钱,去年的欠款也堆到7.6亿美元,什么时候能补上谁都说不准。身边朋友聊起这事,还感慨“这么多钱都没到账,联合国怎么撑?”其实他们也记不清具体欠款数,只记得古特雷斯今年联合国大会预算会议上那句“破产危机”,整个联合国,现在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要应付连年缩减的财政,大刀阔斧裁员似乎也成了不得不选的路。2026年联合国总预算被直接从将近38亿美元砍到32.38亿美元,降幅高达15.1%,人员编制从1.4万个削到不到1.16万个,2680多名员工可能面临一纸通知就得走人。去年有位做国际事务的小伙伴说,自己在联合国实习时看到办公室有人收拾抽屉,隔三差五就有同事离开。这些岗位,不仅仅是数字,更直接影响到和平、人权、救援等重要工作能不能继续。古特雷斯反复解释,这些措施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钱、人力都短缺,再多承诺没法落地。
把账目翻出来,大家也都在问“老欠费户到底是谁?”答案其实不难找,今年以来,美国拖欠会费的金额已经突破30亿美元,是联合国目前最大债主。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就基本停了联合国的会费支付,不仅2025年分摊的8.2亿美元没给,过去拖的也没补上,还有好几亿维和款迟迟未到账。有意思的是,美国一边在9月大会上登台讲话,还夸自家实力,一边指责联合国没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却对自己欠账只字不提。这种操作,身边有人戏称“嘴挺硬,钱包却捂得更紧”,看着就觉得多边合作的基础随时会塌。
美国这么做,很多人也在问是不是真的没钱。其实政府预算紧张不假,但把联合国会费放在“低优先级”,更大原因是对多边秩序的不信任。特朗普团队一直主张在联合国平台上“出力多话语权少”,更偏向小圈子自保。这种负面示范很快扩散,其他国家看到美国带头拖欠,也纷纷观望,结果联合国预算越来越紧张,“你不交我也不交”变成常态,有点像小区物业费,总有人拖着,导致服务缩水。认识一位做发展援助的志愿者说,原本联合国是小国发声的唯一渠道,现在能不能拿到人道救助,只能听天由命。
如果哪天联合国真撑不下去了,倒霉的不是美英法俄这些大玩家,而是那些小国弱国。平台一瘫痪,维和部队撤出、物资断供、气候谈判停滞——国际秩序可能随时滑向“丛林法则”。身边有朋友跟我聊起非洲小国,一旦联合国没钱了,那些地区连基本安全都无法保障。长期来看,没了这个多边平台,强国拼实力,小国只能被动承受更多不确定风险。
不过联合国依然在实施应急和改革手段,比如裁员、预算精简。中国也于10月15日给出了架构改革三点建议:中国代表傅聪特别强调改革要谋定后动、把准方向、务求实效。他在联合国80周年改革通报会上,提到当前不是没人愿意支持联合国,而是现有机制难以对接成员国需求和财政现实。我认识一位参与联合国改革方案征询的项目官员,他说不少国家想参与,但觉得发言权少、分摊太重,信任危机其实才是症结所在,而不是单纯没钱。
最后,针对联合国目前的财政危机,不管国家大还是小,都有责任尽快缴清会费。你关注国际事务时,可以留意本国是否及时履约,同时也能在社交平台上呼吁多边合作,推动信任重建。假如你在公益领域工作,建议优先选择有联合国合作背书的项目,参与者能实际感受到平台带来的人道援助和安全保障。如果你有类似欠费或国际合作方面的亲身见闻,欢迎分享自己的奇葩故事,看哪国缴纳会费最积极?哪个项目因资金紧张而受影响?这类案例能让全球规则的现实挑战变得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