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你不是脾气直,是本事小!毛泽东的成事心法,惊醒无数人

发布日期:2025-11-21 19:37点击次数:75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看着公司里的问题,心急如焚,忍不住在会上“仗义执言”,结果领导面无表情,同事沉默不语,你感觉自己像个孤勇的英雄,却也是最不合时宜的“异类”。辛苦工作多年,发现那些看似“能力不如你”,只会“拍马屁”的同事,反而升得比你快,你感到委屈、愤懑,觉得这世界太不公平。面对一个棘手的项目,你脑子里有一万个问题在盘旋,“这不行”、“那有风险”、“资源不够”,越想越焦虑,最后寸步难行。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些困扰,那么,我想请你暂时放下当下的情绪,和我们一起,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从一位最伟大的“问题解决者”——毛泽东的思想中,寻找答案。你会发现,几十年前的智慧,今天依然能让你豁然开朗。

一、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指出问题只是开始,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年轻时的毛泽东,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他目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写下一系列文章,批判旧思想、旧文化。但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从未停留在“批判”这一步。

他有一句名言:“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出自《反对本本主义》)

光是喊“这里有问题”、“那样不对”,就像是只“怀胎”却不“分娩”,过程痛苦,却没有任何成果。真正的价值,在于那个呱呱坠地的“孩子”——也就是你拿出的解决方案。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内部曾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不少人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毛泽东只是跟着大家一起抱怨“敌人太强大”、“我们太弱小”,那历史必将改写。但他没有。他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不仅指出了问题,更精准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解决方案,硬是在绝望中开辟了希望。

映射到今天: 在职场中,谁都能看出项目进度慢、部门协作不畅、产品有瑕疵。但如果你走到领导面前,只说:“领导,我们的项目进度太慢了,协作也有问题。” 领导大概率会回你一句:“然后呢?你有什么想法?”

那个只会喊“有漏洞”的人,除了制造焦虑,毫无用处。而那个能拿出补漏方案,甚至亲手把漏洞堵上的人,才是组织真正需要的人。你的情绪和指责,只是“批判的武器”;而你的方案和行动,才是具有决定力量的“武器的批判”。

二、你的价值,由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标价

很多人对薪资和岗位不满,认为公司“有眼无珠”。但毛泽东的实践论告诉我们一个残酷又公平的真理: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出自《实践论》)

你的价值,不是你自以为的“我有多努力”、“我有多正直”,而是体现在你最终“吃到了什么梨子”,也就是解决了什么量级的问题。

你能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让程序运行更流畅,你就是团队的技术核心。你能搞定一个难缠的客户,签下百万订单,你就是部门的销售明星。你能在混乱中理清流程,让团队效率提升30%,你就是不可或缺的管理者。

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强调:“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这段话简直是职场箴言!“过河”是任务(比如完成KPI),“桥和船”就是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只会站在河边喊“我们必须过河!”的人,和一个能默默造好船、搭好桥的人,谁的价值更大?答案不言而喻。

你的薪水,本质上就是你解决公司问题的“酬劳”。你只能指出“河很宽,水很深”,那你自然就待在价值链条的最底端,因为这件事,谁都能做。

三、情绪制造问题,理性才能破局

我们再看开头那个场景:当你“仗义执言”却遭到冷遇时,你是否被委屈和愤怒的情绪所淹没?这种情绪,除了内耗你自己,对解决问题有任何帮助吗?

毛泽东一生面临无数艰难险阻,遵义会议前甚至被排挤出领导层。如果他陷入个人情绪的泥沼,中国革命会怎样?他没有。他选择了理性的分析和对策。他的《矛盾论》告诉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你对工作感到烦躁、毫无头绪时,不妨用这个方法来分析: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人和资源的矛盾?还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矛盾?或是新方法与旧习惯的矛盾?

比如,你觉得领导不采纳你的建议。主要矛盾可能不是你“说话直”,而是你“建议的方案”没有触及领导最关心的核心利益(比如成本、风险、上级压力)。你的情绪(觉得领导昏庸)只会让矛盾激化,而你的理性分析(领导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我如何在我的方案中满足它?)才能让你找到真正的“桥和船”。

情绪是本能,但控制情绪、用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才是本事。

四、做“有用”的人,而不是“正确”的闲人

最后,让我们回到那个可能有些刺耳,却无比真实的核心:职场从不是看谁更“正直敢言”,而是看谁更“有用”。

这里的“有用”,不是指溜须拍马,而是指能够创造价值、推动事态向前发展的能力。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种“极端负责任”,就是极致的“有用”。他把自己的专业技能,毫无保留地用于解决中国革命中最紧迫的医疗问题,所以他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

在我们平凡的工作中,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转变思维: 从“问题观察员”转变为“解决方案提供者”。每次指出问题时,强迫自己附上1-2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聚焦能力: 不断学习,提升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你成为某个领域别人无法轻易替代的专家。拥抱实践: 少空想,多行动。在行动中修正错误,在实践中积累真知。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抓住主要矛盾: 当你感到千头万绪时,停下来,问自己:当前最重要、最必须解决的一件事是什么?集中所有精力,先攻克它。

结语

朋友们,重读毛泽东,不是为了背诵教条,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永远面向现实、聚焦问题、致力于解决的“成事思维”。

当你再次感到怀才不遇、心烦意乱时,请在心里对自己说:停止抱怨,开始调查。放下情绪,

拿起方法。

从今天起,不做那个只会在岸边指手画脚的旁观者,去做那个能造桥、能造船,带领大家成功“过河”的掌舵人。

你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你的舞台就有多广阔。这,或许就是我们从那位伟大战略家身上,能学到的、最朴实也最有力的人生智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