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0:09点击次数:107
1955年,一场隆重的授衔典礼于京城隆重上演,被誉为“大刀团长”与“少林将军”的许世友将军荣获上将军衔。
与此同时,鉴于许世友的挚友耿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已离职军旅,他未能有幸参与到军衔的评定之中。
耿飚本人对是否获得军衔并不在意,然而外界却纷纷猜测,若耿飚获封军衔,他将获得何种军衔?
在1980年的某日,许世友与耿飚闲谈之际,不经意间谈起了往昔的授衔往事。
许世友提问:“若你当年仍服役于军队,你认为能被赋予何种军衔?你对此有过思考吗?”
耿飚回应道:“别人或许有所顾虑,但排在您之前,应当是毫无疑虑的。”
说完,两人笑。
究竟是什么背景使耿飚深得许世友的信赖?他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
在 1909 年,我国正处于晚清时代,那时国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广大民众的生活困苦异常,苦不堪言。
耿飚生于此年代,自幼便饱尝艰辛。在他诞生的那一刻,父母身为贫瘠的农民,已多日未曾得尝饱腹之乐。
为了维系耿飚的生计,父亲不辞辛劳,拖着羸弱之躯在田间奋力耕耘,期冀以此缓解孩子的生活困顿。
当耿飚年方七载,恰逢家中的庄稼颗粒无收,双亲遂携耿飚逃至湖南省常宁县,以求生存。迁至此地安定之后,一家人虽勉力维艰,却也得以解决温饱,在平静中度过了数年。
年仅十三岁的耿飚,为了贴补家计,毅然踏上了前往当地铁矿的道路,成为一名稚嫩的童工。他那瘦弱的身躯,背负着几十斤重的铁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日复一日,他辛勤劳作,饱受饥饿和困顿的折磨,遭受着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在这样的境遇中,他内心深处涌动着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
1925年,在一次偶然的际遇中,耿飚从水口山党组织那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一夜,耿飚辗转难眠,反复琢磨党组织的话语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继而,他毅然决然地遵循党组织的指引,投身共青团的行列,誓言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英勇奋斗,立志于危难时刻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耿飚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26年,在地方党组织的引领下,耿飚暗中策划,意图对铁矿中那些无良资本家发起挑战。不久,他号召长期遭受剥削的矿工们一同发起农民起义,矿井工人纷纷响应,情绪高涨,势不可挡。
紧接着,矿场内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罢工。这一突发情况使得选矿科的负责人焦虑万分,他掏出腰间的手枪,以威胁的口吻对工人们说:“若有谁胆敢违抗我的命令,我将毫不犹豫地枪毙他。”然而,年仅16岁的耿飚却毫无惧色,他勇敢地鼓舞身后的数百名工友,激励他们勇敢地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最终,在党组织的有力支持下,耿飚成功击败了资本家的挑战。这次经历不仅加深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更激发了他心中一个崭新的愿景:不仅要改善自家的境遇,更要拯救那些身处苦难深渊的广大民众。
自北伐战役启动,共产党即刻发起了对日益嚣张的反动军阀的坚决反击。在湖南地区,形势日益紧张,反动势力持续增强。为了迅速扑灭敌人,耿飚遵照上级的指示,在水口山周边组建了工人赤卫队,以此对抗反动势力,并率领该队伍参与了攻占长沙等十万农军的重大战役。
随后,听闻党组织所凝聚的革命力量遭受重创,耿飚毅然决然返回浏阳,肩负起游击队队长的重任。他与当地的主力红军协作无间,不久即在激战中取得了显著战果。
或许是得益于在这几次斗争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耿飚赢得了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众人一致赞誉其才干非凡,堪称难得的将帅之才。
1929年,耿飚完成了从共青团员向中共党员的身份转变。加入党组织后,他深感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在心底,他默默立下誓言,誓将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为民众打造更加幸福的未来。
翌年,耿飚遵照上级的指令,肩负起红1军团参谋、教导队长等多重职责。1933年,经过多场战役的洗礼,耿飚已由起初的一名战士蜕变为赫赫有名的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在他的率领下,全军上下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屡建奇功。
继而,耿飚投身于反“围剿”的激战之中,面对接踵而至的险境,他屡次化险为夷,转败为胜。漳州战役便是其中一例,红军在此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仅一举歼灭了国军第49师,还成功俘虏敌军达1674人之众。
此次战役不仅标志着闽南地区革命局势的崭新转折,更成为红军在远离根据地的前提下,攻克中等城市的典范,有力地证明了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智慧。
1934年,在红军长征的征途中,耿飚屡次运用他的智慧,引领着庞大的部队成功渡过重重难关。在这段艰难的历程中,红军不仅需抵御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与封锁,更要克服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
跋涉雪山,穿越草地,途中还需面对诸多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为确保红军战士充沛的体力与减少风险,耿飚始终身先士卒,勇立于最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耿飚在担任红一团第一师的参谋长期间,承担起了四渡赤水的重任。紧接着,在娄山关战役中,他再度英勇善战,建树了卓越的功勋。他的出色表现屡次赢得毛主席的青睐,毛主席更是亲自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表扬。
在红军长征的壮阔征程中,无论是历经四渡赤水的艰苦斗争,还是巧妙渡过金沙江的惊心动魄,耿飚的英勇形象始终映照在每一个关键时刻。
1937年,抗日战争的战火燃起,耿飚肩负起陕甘宁地区的防务重任。随着山西的失陷,他与日军展开了频繁的对抗。面对日军肆无忌惮的侵扰,耿飚毫无惧色,他率领军队精心制定作战策略,灵活应对,屡次化解危机,逐步削弱日军的力量,极大地挫败了敌人的士气。
此后,耿飚投身于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参与了一场又一场规模不一的战役,他的革命历程愈发多彩,战功亦日积月累,不断涌现。
新中国成立之际,耿飚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点。1950年,他身为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的副司令员,突然接到中央的紧急调令,命令他立即启程,前往北京,就任外交部职务。
在国家初创之际,正值人才匮乏之际,周总理便向毛主席建议,从军队中挑选出经过重重考验的精英,委以驻外公使、大使的重任。军人经过严格锻炼,堪称得力干将,实乃值得信赖之选。
毛主席首肯之后,周总理精心挑选了16位干部,耿飚荣幸地位列其中。得知此事后,耿飚心中不禁忧虑,生怕自己无法胜任这一重任,然而,事实最终证明,他的所有顾虑均为多余。
他将“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调任外交部后,耿飚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作为我国首位派驻西方国家的特命全权大使,他在外交交往领域倾注了极大的心力,积极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
昔日在沙场挥舞刀枪,英勇无畏与敌军抗争的英勇战士,今已能与持筷握叉的西方友人从容不迫地探讨国际风云。
1969年,耿飚受命担任驻阿尔巴尼亚的大使。抵达当地后,他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我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的化肥,竟然有一大半堆放在田间地头,任由风吹雨晒。
经调研,耿飚发现阿尔巴尼亚每公顷土地所分配的化肥量达到四百公斤。若以我国亩制换算,这相当于每亩地可使用五六十斤化肥,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实际上,在访问阿尔巴尼亚之前,耿飚对于该国已有微词。过往,我国曾动用外汇,为阿尔巴尼亚采购棉花,而阿尔巴尼亚将此棉花制成衣物后,却转而向我国出口。如今目睹我国援助的化肥在阿尔巴尼亚遭受轻视,耿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楚之情。
在日后与阿尔巴尼亚总统的会晤中,对方再次提出期望,希望我国能提供电视机的援助,并明确指出每个合作社至少需要一台。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把手霍查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们要拥有你们所拥有的,我们请求你们的援助,就如同晚辈向长辈寻求支持。”部长会议主席谢胡亦坚定回应:“难道我们能向其他人寻求吗?”
彼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节衣缩食。尽管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但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持从未间断。从宏伟的工厂、发电站,到日常的白糖、香烟,乃至扑克牌,无不凝聚着中国无私援助的深情厚谊。
“耿飚敢于直言,如实反映实情,真是一位优秀的大使。”
1955年的授衔典礼之际,耿飚恰巧身处海外执行使命,未能亲临现场目睹昔日战友们被授予军衔的庄严时刻。直至1980年,在与许世友的交谈中提及那段未能授衔的往事,这才开启了那段颇具意味的对话篇章。
1981年,耿飚肩负国防部部长重任,期间他力推军队精英化改革,精简部队编制,并亲手组建了特警部队,因而被尊称为“特警之父”。翌年,他荣任国务委员一职。
毫无疑问,耿飚的才华与能力,世人皆知。这位无军衔的将领,不仅赢得了党内同道的信服,更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由衷赞誉。
2000年6月23日,中国共产党资深元老耿飚因病于北京与世长辞,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葬礼之日,众多中央领导及党内同仁云集现场,共同缅怀这位杰出的革命老战士。
耿飚将军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毕生致力于国家事业,其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实值得我们深切缅怀与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