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他拒绝了2000万,却愿意在零下15度的冰水里泡3小时

发布日期:2025-08-09 07:18点击次数:55

零下15度的冰水里,一个男人在颤抖。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冷。他要求工作人员拆掉加热装置,说颤抖的生理反应造不了假。于是他真的在那里泡了3小时,肢体都冻伤了。

这是肖战在拍《731》时的一个镜头。导演后来说,他用肉身在敬畏历史。

而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拒绝了一份2000万的游戏代言。理由很简单:“未成年玩家需要更多保护而非诱惑。”

这种对比让人困惑。在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会选择相反的路径。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了。台前光鲜亮丽,台后精于算计。每一个决定都要过商业价值的筛子,每一句话都要考虑流量转化。久而久之,连演员自己都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了。

但这个人好像有些不同。

2023年,正是他商业价值的巅峰期。各种千万级的代言合同摆在桌上,他却选择去演话剧。《如梦之梦》的演出费只有几千块,但他每场演出前都要独处3小时。不是在背台词,就是静静坐着。

编剧赖声川说他把明星光环锁在了剧场外。

这话听起来像客套,直到你看见他因为过度投入而晕眩摔倒。那一刻你会明白,有些认真是装不出来的。

他的粉丝们也变得奇怪起来。别人家的饭圈在撕番位、刷数据,他们在救助眼疾儿童。三年下来,帮助了1200多个孩子重见光明。甘肃地震的时候,72小时内就把10万斤粮油送到灾区。

从消费偶像到公益行动,这种转变并不容易。需要的不仅是钱,更是价值观的重构。

《人民日报》给了个评价:星粉共益,善行闭环。听起来很官方,但确实说中了什么。在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里,能让粉丝经济转向公益,确实少见。

他对这些似乎并不太在意。采访中被问到公益,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反而更愿意谈论陶瓷工艺。

两年时间,他跟景德镇的非遗大师学做青花瓷。做出来的装置《战放》把明代缠枝纹和科幻机甲融合在一起。听起来很奇怪,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了这件作品。

策展人说这让传统工艺在年轻群体中复活了。确实,现在的00后开始报名陶瓷研学班,原因很简单——偶像在做,所以跟着做。

这种影响力的使用方式,在当下显得珍贵。

我想起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峰会上的演讲。全英文,提出“用艺术缝合文明裂痕”的倡议。现场展示粉丝创作的敦煌AI修复壁画,30国代表起立致敬。

演讲视频在海外播放量破了2亿。外交部发言人转发时说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但我更关心的是他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在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之间,他似乎总是选择后者。这在今天的娱乐圈里显得格外突兀。大家都在讲效率、成本控制、商业回报,而他在讲敬畏。

对历史的敬畏,对表演的敬畏。

但敬畏这个词,在流量时代里听起来有些过时。

有网友评论说:“在速食时代选择慢修行,是顶流少有的叛逆。”

叛逆这个词用得准确。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变现的时候,慢下来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但这种叛逆的代价是什么?商业损失、质疑声、孤独。

他在景德镇的工作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上沾满泥土,专注地雕琢着每一个细节。那些明代的缠枝纹在他手下重新焕发生机,与现代的机甲元素奇妙地融合。

这种画面在今天显得很不真实。一个顶流明星,本该出现在聚光灯下,却躲在工作室里做着不赚钱的手工活。

但也许正是这种不真实,让他在这个虚假横行的行业里显得真实。

当他起诉某公司侵犯肖像权并获赔200万时,他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公益事业。庭审中他拒绝调解,坚持要“为行业建立侵权成本样本”。

这个案例后来写进了《娱乐法实务指南》。

我不知道他的选择是否正确。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里,坚持往往意味着被淘汰。但至少,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一种不被商业逻辑绑架的可能性。

也许这就够了。在一个普遍溃败的行业里,有人愿意在冰水里颤抖3小时,有人愿意拒绝2000万的诱惑,这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哪怕这希望看起来有些孤独。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