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卫立煌在东北指挥能力如何?固守不敢出兵,到底算不算好办法?

发布日期:2025-08-06 00:01点击次数:74

陈诚要从东北走人了。

他在回忆录中提到:公主屯战斗结束后没多久,我的胃病突然变得很严重,所以就接到命令离开了东北。我本来是打算跟东北一起战斗到底的,但那样也对大局没什么帮助。

为了说清楚他因为胃病离开东北这件小事,陈诚在回忆录里居然一直追溯到43年他当远征军司令长官那会儿。

反正,他就是想证明自己有老胃病,还特意说来到东北后胃病更厉害了,但因为有重要的任务,所以只能硬撑着。

东北那边的战局已经乱套了,陈诚明显搞不定,他得想办法赶紧离开那儿。

很快,陈诚在沈阳病得厉害的消息就传到了南京,蒋介石还专门让皇家医生戚寿南坐飞机到沈阳去给陈诚诊治。

戚御医回到南京,跟蒋介石说了病人的情况,蒋介石听后,就把御医讲的那些细节,原原本本地记在了日记里。

戚医生回北京后说,你弟弟得完全休息两个星期,这期间不能接电话,也不能干任何活儿,这样才有可能好起来。所以从今天开始,他得专心休养半个月,所有的工作就交给罗卓英来负责吧。

看这本日记写的,陈诚的病挺厉害的,一来是不能多用脑,二来得在床上躺个十来天好好休息。

蒋介石压根儿没提吃药这事儿,就好像在日记里直接用家常话说:咱们歇歇养养,喝点热水就能好利索了。

陈诚没辙了,只好请出自己的夫人谭祥来帮忙。谭祥可是宋美龄的干女儿,她是个厉害角色,整天围着蒋夫人转,软磨硬泡。她不光通过宋美龄说服了蒋介石,还利用卫立煌的夫人韩权华,顺利给陈诚找了个接手的人。

蒋介石下令释放人员,而卫立煌则负责接手相关事务。这样一来,陈诚就很轻松地离开了东北。

1948年1月17号,蒋介石让卫立煌当上了东北剿总的总头头,还在秦皇岛搞了个冀热辽边区的指挥中心,让范汉杰来当这个中心的头儿。

蒋介石为啥要建立冀热辽边区指挥所呢?上一集我们稍微提了下,其实他是想利用这个地方来搞个大手笔。

蒋介石一直有个想法,想把河北、热河还有东北整合成一个特别重要的战略区域。可是呢,因为华北那边已经有傅作义的张垣办公处和孙连仲的保定办公处了,所以他的这个打算一直没能实现。

那时候,北平剿总和东北剿总都刚挂牌不久,华北那边正忙着把张垣公署和保定公署合二为一,而东北呢,人事安排也才刚刚尘埃落定。

卫立煌是国军里的一位高级将领,以前和八路军有过不少并肩战斗的经历。让这样一位将领来当东北的第三任统帅,蒋介石心里头难免有些不踏实。

同时,他也打算利用傅作义在华北的大批军队,让傅作义帮忙分担东北战场的防守任务。

因此,当范汉杰刚开始担任冀热辽边区指挥所主任时,他手下的部队调防工作既要听从华北剿总的安排,又要听从东北剿总的指挥,是个两边都得听命的军事单位。

这样一来,蒋介石既能叫范汉杰去盯着防卫立煌,又能把傅作义和东北战场绑在一起。

过了好几个月,我们还是能看到,蒋介石是怎么通过那个小小的冀热辽边区指挥中心(就是管着锦州到秦皇岛那片地方)来架空卫立煌的。而卫立煌呢,也想办法利用这个地方,让蒋介石不得不听他的。

至少,现在来看,蒋介石在冀热辽边区设立指挥所,还算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主意。

他还在日记里兴高采烈地写下了这件事情。

傅作义华北剿总前来会面,说以后华北和东北两个战场得联起手来,关键是要拿下冀热辽边区,还得保证北宁路的交通顺畅。

从沈阳考察完后回到北京,我开始更加担心东北和华北的军事局势。陈诚因为生病,心态有些不正常,这更让我头疼。所以,我马上决定派卫立煌去当东北剿匪总司令,让他去替换陈诚,希望能让局势好起来。

从蒋介石写的日记里能看出,他明显对自己的精妙指挥和细致操作非常有把握。

不过,蒋介石本来对卫立煌抱有挺大希望,可没过几天,卫立煌就给他浇了一头冷水。

就是说,东野冬季攻势进入第二阶段后,不管蒋介石怎么发电报催卫立煌去救那些快撑不住的孤军,卫立煌就是不动,他用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稳稳地控制着东北的紧张局面。

在这段时间里,东野部队不停地来回调动,不过因为这时候的战斗主要是攻打国军外面的防守点,所以咱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摘桃子行动”。

1月24号,第一纵队接到命令出发,和第八纵队一起攻打新立屯,到了26号,他们就成功占领了新立屯。

九纵抓住时机,一路往南,攻下了黑山、沟帮子和盘山这几个地方。

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防守的重要区域辽河平原中心地带,就像被狠狠地插上了一刀,直穿心脏,凉到了底。

锦州和沈阳之间的联系从那以后就断了。

从现在开始,蒋介石对东北战场的战略方针很简单,就是要修通沈阳到锦州的铁路。这也是卫立煌和蒋介石在东北战场上,关于是打还是守这个问题上唯一的争议焦点。

东北的局势已经变得越来越糟,陈诚急得一天发三封电报,催卫立煌赶紧去接手。可卫立煌挺沉得住气,一直待在北平跟傅作义商量怎么一起防守,就是不理会陈诚的催促。

随后,沈营铁路也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2月1号,我们军队开始攻打辽阳。到了2月5号,卫立煌终于坐飞机赶到了沈阳。

陈诚当天二话不说就开跑了。那个扬言要和东北一起生死的参谋总长陈诚,背着满满的骂声,灰溜溜地回到了南京。

卫立煌明显不打算派兵去救正被猛攻的辽阳。他刚到沈阳第二天,辽阳那里的暂54师4800多人就都被打败了,辽阳也丢了。

2月12号,咱们的四纵和六纵部队再次向鞍山发动了攻击。(这时候,九纵、八纵、二纵、七纵和一纵正在外围阻挡敌人的增援)

蒋介石天天发来电报,催着卫立煌快去救那些被围攻的地方。可卫立煌还是没啥动静,他躲在司令部里,偷偷计划着怎么从法库、永吉、营口这三个地方撤走。

因此,以后不管有啥战斗,卫立煌都不会派一个人一匹马去帮忙。他能做的,就是想个法子保住那些还没被打的边缘地方。

2月18号,鞍山战役打得正激烈时,廖耀湘接到命令,要安排法库的军队撤退。可就在那天晚上,他们被我们的三纵和十纵给发现了,结果暂62师差点全军覆没。

刘梓皋师长只带着300多人匆匆逃跑,撤到了开原。同一天,鞍山也被宣布解放,敌人的第25师被彻底消灭。

卫立煌还没来得及布置营口撤军,吴克华就带着第四纵队火速赶往营口。营口那边的国民党军,在暂编58师师长王家善的带领下,8000多人宣布反叛。就这样,营口被解放了。

卫立煌刚上任一个星期,就连丢了三座城,不管蒋介石怎么发电报骂他,他都跟没事人一样,一点反应都没有。

卫立煌在盼着个时机,盼个能让他顺利救出永吉城里60军的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

飞机侦察到的消息说,辽河两边已经挤满了解放军,看起来他们打算大规模过河。

卫立煌心里已经琢磨出了东野接下来的攻打对象,他还明白,这可是他最后的一次机会了。

三月时候,辽河的冰快要融化了,东野部队在南边的战场上明显找不到能硬攻的重要位置,但这个时候,中长铁路边上的四平城,却特别引人注目。

卫立煌还真是猜得挺准的。

2月25号,林总给毛主席发了电报,说东北的主力打算从27号开始,趁着辽河冰化的时候赶紧过河,包围消灭四平那里的敌人,还要打退来支援的敌军。

林彪打算立刻带兵往北走,要去攻打中长铁路上的四平城,那座曾让好多战士吃过苦头的地方。

2月27号,咱们的三纵和十纵开始大力攻打开原,并且成功打下了开原。而其他的一纵、二纵、六纵、七纵、八纵呢,则是在新民北边等着命令。

开原被攻陷的那天,同时也下达了攻打四平据点的命令。

2月28号,咱们部队动手开打了。到了3月2号,敌人被团团围住,再到3月8号,外围的敌人也被清理干净了。

3月12日那天,大军开始全力攻打四平城。

说到四平的那次最后大战,我就不详细说了。从2月28号起,咱们开始一点点清理外围,到了3月12号,全面总攻城防,然后13号那天,城里的敌人就被彻底消灭了。这场仗还是跟以前一样打得不容易,还是有人在四平城里献出了生命。

就在这时候,卫立煌在3月8日秘密下令让部队从永吉撤退。

东北剿匪副总头头郑洞国和他的参谋长赵家骧接到命令,赶紧跑到永吉,一到那就赶紧告诉60军的军长曾泽生要撤退。接着,他们又火急火燎地飞到长春,让新7军的军长李鸿赶紧安排撤退的事儿。

半夜时分,曾泽生顶着风雪带着60军往长春那边撤退。长春那边,只有我们军队的独6师、独7师、独8师和独9师这四个战斗力不是特别强的师守着。

曾泽生带着部队走到太平岭那边时,才被我们发现。他的四个独立师才刚刚摸到国军的后边,结果为了保卫后翼,一下子就损失了3000多人,之后曾泽生就进了长春。

卫立煌抓住东野攻打四平这个重要时机,机灵地把60军的战士们救了出来。

他的长春围困战术,让东北局和毛主席争论了战争策略长达半年,这也算是卫立煌在东北战场上立下的最大功绩。

而孤零零地坐落在北方边境的长春城,也肯定会变成一座充满故事的地方。

当四平城被攻下的时候,也意味着东野的冬季大进攻彻底落幕了。

这一年,东野的战士们赢得了自打进东北战场以来最荣耀的称号,毛主席夸赞他们:攻克名城,名声响彻全国。

东野的士兵们肯定想不到,经历了那么多漫长又艰难日子的他们,再过五个月,会迎来一场能够写进世界战争历史的大仗。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