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05:17点击次数:102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7月28日凌晨,香港长和集团总部的一则深夜公告突然刷屏,说要给190亿美元的港口买卖换个玩法,谁也没想到,纵横商海几十年的李嘉诚,这次会“低头认错”,那这背后到底藏着啥呢?
要说李嘉诚这事儿,还得从今年3月说起,当时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放出个大消息,说要把43个全球港口卖给美国的贝莱德财团。
这些港口可不一般,巴拿马运河边上的枢纽港、欧洲的鹿特丹港都在里头,全是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但是要知道,咱们国家近两成的外贸货物都得走巴拿马运河,把这儿的港口卖给美国资本,心里能踏实吗?
对此香港特首李家超很快就表了态,说这种交易得合法合规,不能乱来,外交部也发了话,企业做生意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大公报》更是连着写了三篇文章,直截了当说这事儿不妥。
当时资本市场反应更直接,长和的股价像坐过山车,一天之内来回折腾,市值蒸发了好几百亿,看来,这桩买卖从一开始就不简单。
而到了4月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出手了,说要审查这笔交易,可听说李嘉诚那边不打算乖乖等着,想把交易拆成小块,躲开监管,这招很快就被看穿了,监管部门直接放话,想绕路?没门!
这一下,原本铁板钉钉的交易就卡壳了,谁都看得出来,国家在这事儿上态度很明确,涉及战略利益的买卖,不能任由资本说了算。
这期间美国的贝莱德财团一开始挺得意,想着把这些港口全拿下,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精,掌控了这些港口,就等于握住了全球贸易的不少命脉。
可他们没料到,这事儿在中国这边碰了硬茬,李嘉诚夹在中间也不好受,一边是已经谈好的买卖,一边是绕不过去的监管门槛,真是左右为难。
要我说啊,做生意总得讲规矩,尤其是这种关乎大局的交易,想凭着老经验钻空子,现在怕是行不通了。
熬到7月28号凌晨,长和集团那则公告来得挺突然,说之前跟美国贝莱德谈的港口买卖,得换个法子继续。
而且最显眼的是那句,要请内地的大投资者进财团,这话听着客气,其实就是改了交易的路子,不再是纯外资接手,变成中外资本一起掺和,公告里还提,得调整财团的成员和架构,才能顺顺当当通过监管审批,字里行间都透着妥协的意思。
李嘉诚这边呢,没直接露面说话,但集团的动作很说明问题,主动把中远海运这类有实力的内地企业拉进来,等于给交易加了道 “合规保险”,也很明显这就是李嘉诚低头“认错”了。
毕竟这可是从 3 月就定好的独家协议,现在突然改弦更张,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给各方台阶下,也是在顺应眼下的大形势。
之后没多久就有消息传,中远海运正跟他们谈着呢,这家央企手里握着全球最大的船队,要是真掺和进来,这买卖的性质就变了。
以前是纯外资接手,现在成了中外资本一起扛,听说中远可能拿三成多股份,还能在关键事儿上有否决权。比如运价调整、特殊船舶通行这些,都能说上话。
可以说这步棋走得挺妙,既给了监管部门面子,又能让交易继续往下走,老江湖就是老江湖,绕了个弯子找到条活路。
不过李嘉诚这次转弯,不是平白无故的,你想啊,从3月到7月,监管部门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不合规的交易肯定通不过。
香港廉政公署那边也没闲着,虽然没直接查到李家头上,但那股子压力谁都能感觉到,北京的豪宅项目七折甩卖都没人接,这市场信号还不够明显吗?
而且做生意讲究顺势而为,逆着大方向走,再大的本事也白搭,他这辈子经历的风浪多了,这点道理不会不懂。
这事儿说到底,是告诉所有商人,时代不一样了,以前那种只算经济账,不管国家利益的玩法,早就行不通了。
你看那些港口,个个都掐着全球贸易的咽喉,这种资产的买卖,怎么可能只是生意?国家出面把把关,既是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在维护长远的利益。
所以往后不管谁做买卖,心里都得有杆秤,哪边轻哪边重得掂量清楚,不然再大的家业,也经不住折腾。
如今再看这场港口交易的风波,从3月的独家协议,到7月的中资入局,李嘉诚的转身里藏着太多无奈和清醒。
说到底,商业再大也大不过国家利益,名气再响也得守规矩,而这43个港口的故事还没结束,但它留下的道理,值得每个生意人好好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