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196 年长安政局骤变:王允失策致乱军攻城 贾诩毒谋百姓再遭苦难

发布日期:2025-11-21 17:17点击次数:182

196 年长安政局骤变:王允失策致乱军攻城 贾诩毒谋百姓再遭苦难

王允和吕布在杀董卓的大事之后,长安一带的风气一下变得不一样了。王允身为司徒,坐镇尚书台,掌控着朝廷和献帝,俨然是朝中最有权势的人。街头巷尾的议论,也多半是“王司徒真是有本事”“这回汉室终于有救了”。

可谁知道,权力的滋味一入口,不光让人变得自信,连待人接物也带上了高高在上的腔调。过去那些委曲求全的日子,在王允心里似乎彻底翻了篇。王允的得势,连同吕布一起,成了长安城内最耀眼的存在。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王允和吕布本是同盟,却各有心思。吕布的并州兵,和董卓余部的凉州兵,水火不容。董卓死后,吕布劝王允速杀董卓旧部,就是想斩草除根,也免自己后患。

王允一开始还算清醒,知道凉州派不是好惹的,对“全部肃清”的建议犹豫不定,但没坚持几天,又陷入了“左右互搏”。朝堂里,士孙瑞曾劝说王允,不如大赦董卓部曲,安抚西北军心。王允却纠结于“既然旧部无罪,为啥还要赦免”,干脆冷处理。

长安的士人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王允太过刚愎,有人悄声说他其实心有疑虑。实际上,王允杀董卓后,已处置了不少帮董卓说话的文士,像蔡邕——蔡文姬之父——就是被他拿话做文章给杀了。蔡邕并非真正的董卓亲信,仅仅是一句“如释重负”的感叹,便被王允扣上“思想不纯洁”之罪。

有人提议让蔡邕黥首后修史,王允却坚称“这种人不能留”,非要见血,长安城里的文人私下都在叹息:仕途险恶,读书人更是难做。外头的凉州军阀们一边听风一边自危,街头小巷都有董卓旧部的亲族在打探消息。王允迟迟没有明确态度,反倒让这些人怀疑自己会不会也成了“下一个”。

吕布那边也急,派李肃假传诏书欲杀牛辅,却被牛辅反杀,李肃最后死于吕布手下,为吕布遮掩“擅自行事”。牛辅自己也没撑住,夜里军营惊乱,心虚带着家眷逃走,结果被部下杀了投名状,头颅送到了长安。长安里的人看着牛辅的头,议论说“这下总算该安稳了吧”。

但王允的心思又起了变化,他没有顺势安抚凉州旧部,反而更加冷淡,长安气氛愈发压抑。这时候,董卓余党的李傕、郭汜、张济在颍川打仗,听说董卓、牛辅相继死了,便派人去长安请求特赦。西北军阀们一合计,眼下归顺无望,还不如散伙回老家当土霸。

他是牛辅手下,见势不对,便用一套“毒计”把李傕、郭汜等人劝住:你们解散部队,朝廷想杀你们一个亭长都能办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给董卓报仇的名义,带兵杀回长安,成则奉国家以正天下,不成再逃不迟。李傕等人也不是省油灯,听了贾诩的话,立即号召西北军“为兄弟们争个活路”,如果攻进长安就能成为天下主宰,攻不下也要劫掠三辅,回西北过自己的日子。

西北军原本只有几千人,结果一路招揽董卓散兵和地方匪帮,竟聚集到十几万人,长安的氛围顿时紧张起来。老百姓家里关门闭户,城墙上守军也多了几层戒备。王允见西北军大势已成,派胡轸、徐荣、杨定三将去新丰迎战。

徐荣本是董卓旧部中的名将,结果阵亡,胡轸和杨定反而倒戈归顺李傕等人。地方志里偶有记载,凉州人团结起来连朝廷都头大,长安的士人私下里都说:“这回又要遭乱了。” 到了五月,李傕与樊稠、李蒙等董卓旧部会合,十多万大军围攻长安。

吕布还和郭汜单挑了一场,胜了,但并不意味着他能扭转局势。八天后,并州兵中的内奸打开西北城门,西凉军杀入城内。巷战惨烈,吕布带着几百骑兵和义父董卓的头颅突围而去。

城里的百姓谈论着这几年经历的兵祸,说前头董卓烧城,后头李傕、郭汜进城,这日子算是过到头了。有人在市场边上低声说,关中地界每隔一两百年就得遭一次大劫,老一辈的记账本里,汉末人口从二百多万跌到几十万,剩下的都是苦命人。贾诩的“毒计”,让西凉军重回关中,三光政策又一次把关中变成了无人区,街边的老人摇头说:“咱这地方,乱起来没边,活人都难得安生。

他们粗野无礼,管治不过是杀人抢掠,百姓苦得只剩叹息。长安街头,常有妇孺流离失所,旧市集变成废墟,官府门前挂着新主人的旗号,没人敢靠近。地方志偶尔记载,段颎灭羌、黄巾之乱、韩遂马腾乱西凉,董卓、李傕、郭汜接连祸乱关中,留下的只有断壁残垣。

贾诩在西凉军中待得久了,他的聪明让李傕们有了主心骨,关中百姓却再遭兵灾。私下里有人感叹说,“贾文和这人,点子多是多,就是没个善心。”老学者也时常摇头,认为贾诩的计谋虽高,却只是自保,苦的是老百姓。

城里茶馆老板偶尔会说起:“那会儿兵荒马乱,街上的人连买茶都得躲躲闪闪。” 过了些时日,长安的夜晚格外冷清,剩下的百姓只敢聚在一起低声说话。市井间偶尔传来一句旧谚语:“关中乱一回,人命贱三分。

北城墙下,几个老人架着破旧的柴火,一边烤着手,一边说着:“这年月,活着就算有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