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1 18:50点击次数:111
1991年,苏联大厦将倾,叶利钦已然站在了权力的顶峰。按理说,他只需稍作等待,便能顺理成章地接过这个超级大国的权杖。可历史的走向却让人大跌眼镜,他选择亲手拆掉这艘巨轮,只为自己留下一艘名为“俄罗斯”的旗舰。
这番操作,究竟是看透时局的无奈之举,还是蓄谋已久的个人野心?或许,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的评价,更能刺破那层层迷雾。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叶利钦的行为根本不是“改革”,而是彻头彻尾的“背叛”。
小位子的大实权
叶利钦的履历,堪称苏共体制内精英的典型范本。他从西伯利亚的基层建设干起,凭借着一股硬朗朴实的气质,稳扎稳打地走进了莫斯科的权力中心。戈尔巴乔夫看中他的锐气,将他提拔为莫斯科的“一把手”,希望他能成为改革的先锋。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位置上,叶利钦看清了体制内部盘根错节的弊病。但他萌生的念头,不是修补这艘破船,而是要彻底将其凿沉。他与戈尔巴乔夫的矛盾迅速激化,甚至在党内公开批评上级,最终被边缘化。
这次挫败反而让他想通了一个道理:依靠“组织提拔”的权力终究是虚的,只有“群众支持”才是真正的根基。随着苏联政治环境的松动,他借助民选机制,当上了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将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实权牢牢抓在手中。
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退出苏共,与这个“老系统”彻底切割。他看透了,苏联总统的位子听着响亮,实则是个空壳子,处处受制。反倒是俄罗斯总统,虽“小”,但权力攥在自己手里,没人能指手画脚。他不想当个象征,他要当个说了算的强者。
混乱是向上的阶梯
1990年前后的苏联,早已不是那个能与美国掰手腕的巨人。经济滑坡,商店里空空如也,人民的怨气积攒到了极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但没能救国,反而让局面更加混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散伙的气息。
戈尔巴乔夫的自我否定更是火上浇油。他批判历任领导人,质疑苏联制度的优越性,这让无数军民陷入了巨大的思想困惑:既然过去的一切都是错的,那我们几十年的奋斗算什么?既然西方那么好,我们还要这个国家干嘛?
思想的堤坝一旦崩溃,行动的洪水便一泻千里。各加盟共和国纷纷闹独立,连克格勃这样的强力部门都在解体前夕表现得像个局外人。就在这场混乱中,叶利钦找到了属于他的舞台。1991年8月的政变中,他挺身而出,站在坦克上振臂一呼,瞬间赢得了民心与西方的赞许。
他抓住中央权力“瘫痪”的窗口期,迅速将俄罗斯的财政、警察、媒体等关键部门掌控在手。等到年底,他联合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的林间小屋里签署了一纸协议。几个人的决定,便让一个超级大国,悄无声息地成为了历史。
久加诺夫的愤怒一击
对于叶利钦的所作所为,久加诺夫始终无法认同。他认为,苏联的问题并非无药可救,而是被叶利钦这样的人有意放大,借“改革失败”之名,行“政权私有化”之实。在久加诺夫看来,叶利钦不是在救国,而是在救自己。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叶利钦从未尝试过挽救联盟,比如整顿经济秩序或推动各共和国平等协商。他选择的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把“国家”这个壳子砸烂,自己带着最值钱的“俄罗斯”部分另起炉灶。这在效率上是快,但在责任上,是赤裸裸的“甩锅”。
久加诺夫更是揭露,叶利钦之所以敢这么做,背后离不开西方的默许和暗中配合。美国政府对叶利钦的计划了如指掌,并给予了外交支持。西方的目的很明确,不是为了帮苏联,而是希望这个对手早日自我瓦解。
叶利钦也算准了,只要他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就会接纳一个由他领导的俄罗斯来“继承”苏联的大国地位。这笔交易,在他看来无比划算:既保住了国际面子,又拿到了不受约束的实权。
结语
然而,这场“分家保命”的操作,代价是惨重的。俄罗斯虽然保住了国号,却迎来了经济崩溃、寡头横行、社会撕裂的“休克”十年。当初那个被克格勃特工都拒绝执行暗杀命令的民意英雄,短短八年后,支持率跌至个位数。所谓的“全盘西化”并没有带来富强,反而让民众的积蓄被洗劫一空,人均寿命持续下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1年3月的公投中,高达76.4%的苏联公民投票赞成保留联盟。但人民的意愿,在政治精英的利益算计面前,显得如此无力。最终,少数人瓜分了国家财富,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却要承担国家破碎后数十年的阵痛。
叶利钦在退位前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或许就是选中了普京作为接班人,这让他得以安享晚年,免于被清算。但历史的账本,终究会记下这一笔。叶利钦个人的胜利,换来的是整个地区的长期动荡,和俄罗斯至今仍在寻找的“失落的自我”。西方国家当初许下的承诺,也早已被证明不过是扼杀对手的诱饵。这段历史,无疑是一面深刻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