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蒋介石之所以大力提拔杜聿明,对比之下,陈诚和白崇禧在幕后又有哪些动作?

发布日期:2025-08-10 11:07点击次数:108

众所周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杜聿明独立指挥了其中两场。尽管他担任的是“副手”之职,实则却握有实权。至于结局,自然不言而喻,杜聿明最终将自己送入了功德林。

于是疑问随之而生,蒋介石麾下可谓是英才辈出,然而为何独独青睐杜聿明,以至于他变得几乎不可替代?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背后较量现实

事实上,世间万事无不关乎人事。杜聿明何时成为蒋介石心中的不二之选?那是在1948年,蒋介石目睹卫立煌非但未能与自己同心协力,反而与廖耀湘等亲信将领结成“攻守同盟”,心生隔阂之际。

换言之,卫立煌正面强硬对抗,而廖耀湘等一众人物则巧妙协作,他们利用卫立煌与蒋介石师生关系,向蒋介石倾诉衷肠,阐述道理,表明立场:为了党国的胜利,我们一致支持卫立煌。这一举动激怒了蒋介石。面对这一局面,蒋介石采取了分阶段应对的策略。

首要举措,便是将热河之地的范汉杰调入东北,担负起锦州的防守重任。紧随其后,便是重新起用杜聿明,令其重返东北,直接执掌大权,从而一举剥夺了卫立煌的实权。

为何廖耀湘等人会服从卫立煌的指挥?这背后正是蒋介石所谓的“人事布局”。在争夺东北的关键战役中,新一军和新六军由远征军组成,而卫立煌曾担任过远征军司令,他领导过这些部队。

提及东北战事初起阶段,即1946年那段岁月,国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战果,亦得益于当时杜聿明所扮演的正印先锋角色。严格意义上讲,他率领着远征军的英勇子弟,如廖耀湘等众志士,勇猛冲锋陷阵。

东北战场上的实际统帅非白崇禧莫属,他甚至亲自莅临东北指挥作战——这一点在白崇禧的回忆录中有着详尽的记载。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更为果敢的李宗仁作为他的坚强后盾,那时他正镇守北平,担任北平行辕主任一职,而傅作义则是在之后才接替了这一职务。

看看这个阵容,是不是发现了什么问题?借用汤师爷的话来说,那就是:“只有在蒋介石不再过多干预的时候,才能算是真正的太平日子。”那么,为何东北会突然陷入混乱呢?

蒋介石的干预,首先导致了白崇禧的调离——这一点在白崇禧的回忆录中也有所提及。当时,白崇禧甚至迫使蒋介石作出明确表态:绝不能停止战斗,否则之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蒋介石则回应道:“请放心,我已经将一切事宜托付给了杜聿明。”

并非我主动选择停火,而是蒋介石下令休战,我不得不遵从他的命令。

随后,蒋介石方将陈诚派往东北,紧接着便是陈诚施展一系列果断而有力的举措,诸如追查陈明仁的责任,迫使杜聿明离任,甚至逼迫廖耀湘与他正面冲突,总之,东北局势由此陷入一片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卫立煌无疑是唯一能够稳住东北局势的人物。然而,当卫立煌与蒋介石意见不合之际,唯有杜聿明具备足够的分量,令廖耀湘等远征军体系的猛将们幡然醒悟,继而纷纷回归蒋介石的阵营……

这亦成为李宗仁迅速逃离北平、匆忙角逐副总统职位的关键动因。目睹东北即将陷落,华北亦在劫难逃,他急于寻找一个体面的借口,逃离这片充满风波之地。

假设白崇禧继续掌控东北,李宗仁是否还会保持距离?即便被推举为副总统,他也未必会接受,这恰恰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良机。那么,蒋介石为何要摒弃白崇禧呢?除了受到美国压力要求停战之外,这也反映出他的实际考量和策略。

因此,若不解其中深层的角力,台前所呈现的种种变动,便只能当作一时的热闹来观赏罢了。

陈诚的火箭式崛起发生在抗战胜利之后。在此之前,何应钦曾与桂系携手合作,此举直接导致蒋介石被迫退位。此外,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试图推翻蒋介石,这也预示了何应钦注定将遭受失败。

二、蒋介石“黑手套”被弃。

因此,抗战取得胜利之际,陈诚的官运亨达,而何应钦却遭到了蒋介石的冷落,被派往“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虚与委蛇。换言之,陈诚所领导的土木系与何应钦的势力分庭抗礼,实乃蒋介石偏袒一方的结果。本质上,陈诚不过是被蒋介石委以重任的暗影之手。

不信?只需观察双方阵营中的战将阵容,便可一目了然:王耀武、杜聿明、关麟征、廖耀湘等人,均属于何应钦的势力范围。

陈诚所领的土木系中,级别相对较低者包括罗卓英、黄维、胡琏、邱行湘等人。

在东北战场的早期阶段,杜聿明与白崇禧的合作尤为默契。相比之下,黄维和胡琏却频繁与白崇禧发生冲突。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何应钦与桂系之间所建立的信任纽带。

洞悉此中奥妙,便不难理解陈诚在解放战争初期为何如此英姿飒爽——他仿佛是专门挑选何应钦系的将领进行挑战。首当其冲者便是王耀武,他遭受的诽谤尤为严重,这正是莱芜战役的背景。随后,他又转战东北,成功削弱了杜聿明等人的势力。

遗憾的是,陈诚的行动失误导致了1948年的局势,当时何应钦派和桂系联合起来进行反击——纷纷要求追究陈诚的责任,甚至有人提出“以杀陈诚谢罪”的口号。换言之,蒋介石的暗棋失去了效用,无奈之下只能重新启用何应钦。

陈诚虽已失势,但他的部下战将却成了众矢之的,这一点在争夺第12兵团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陈诚曾推荐胡琏,却遭到白崇禧的坚决反对。

罗广文,陈诚系的得力干将,目睹陈诚陷入困境,毅然决然选择离职,并向何应钦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因此,何应钦便推举罗广文担任新职。然而,陈诚对此感到极度愤怒,便试图阻挠罗广文的任命——那时,局势便是如此波折。为了维持平衡,蒋介石便召见了时任校长的黄维。

黄维并非愚钝,本无意接受,却在蒋介石一番激昂言辞的劝说下,终于松口道:“那就权当是六个月……然而,这六个月竟显得格外漫长。时至今日,提及黄维,人们仍以‘原第十二兵团司令官’相称。

刚刚平息了12兵团的指挥问题,蒋介石又面临新的挑战。东北战局已陷入败局,连第12兵团也陷入重围,谁能挽救局势?白崇禧违背承诺,弃职而逃!陈诚的势力无人可担此重任,唯有继续依赖杜聿明。

一则,他身为何应钦麾下的大将,当前何应钦正位居台前,拥有坚实的后台力量作为支撑。二则,他与桂系保持着深厚的信任,沟通顺畅。三则,淮海战场上的主力部队——第五军(邱清泉兵团),正是由杜聿明一手培养壮大。

这三者相加,即便身处蒋介石的位置,亦不得不对杜聿明委以重任。这一点在救援第12兵团的案例中已有体现。所谓白崇禧拒绝介入淮海战役,实则是指他拒绝援助黄维兵团。换言之,桂系与何应钦系的矛盾,相较于其他方面,显得微不足道。

您不信吗?不妨再看一个案例。当李宗仁成为代总统之后,那位在陈诚得势时期遭受冷落的、曾公开斥责陈诚为“陈矮子”的何应钦派系高级将领关麟征,便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如此一来,杜聿明之所以无法被他人替代,并被蒋介石视为独一无二的英才,一方面确实是他本人具备卓越的才华,这一点不容否认。另一方面,背后的权力斗争也决定了谁能在舞台上亮相……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