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0 01:23点击次数:197
最近,黑海方向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今年5月初,一架俄军苏-30SM战斗机,一架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先进战机,竟然被一艘看似简陋的无人艇击落。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后,最终被渔船救起。
这起事件让人不禁要问: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国,其昂贵的战机为何会栽在这样看似“粗糙”的战术之下?这究竟是乌克兰灵光一现的妙招,还是俄罗斯自身某些深层问题的必然结果?
战术:疲于奔命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的空战策略一直在不断调整,显得有些被动。2022年初,俄空军曾试图采取超低空轰炸,却遭遇了乌军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密集反击。
乌军利用西方提供的“毒刺”等防空系统,成功击落了大量俄军战机,让俄方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迫使俄军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空中打击方式。
从今年起,俄军调整了战术,转为让战机从高空投掷精确制导炸弹,试图以此来规避乌克兰的近程防空火力。这种转变显示了俄方在适应战场变化。
然而,乌克兰方面总能找到新的应对方法。那艘成功击落苏-30SM的无人艇,就是乌方首次使用的“无人艇+空空导弹”组合。
它直接命中了那架在低空执行反无人艇任务的俄机。这种“海对空”的打击能力,可以说颠覆了不少人的传统认知。
这恰恰暴露出俄军陷入的“打地鼠”困境。他们的每一步战术调整,似乎都是对乌克兰前一步动作的被动回应,而非主动塑造战场。
俄军不得不持续投入昂贵的、成体系的正规军资源,去扑灭乌方层出不穷、成本低廉的“游击式”火力点。这场高消耗的“猫鼠游戏”,正让俄军疲于奔命。
体系:好了伤疤
军事行动的被动,不只停留在战术层面。在更深层次上,俄罗斯军队显现出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体系惯性。
今年6月1日,乌克兰特工利用从卡车上部署的FPV无人机,在俄罗斯境内对五座军事基地发动了同步袭击,战略机场成为重点打击目标。
这次袭击后果严重,至少13架俄军机被摧毁,其中不乏关键的图-95MS战略轰炸机。这无疑是对俄罗斯战略威慑能力的一次重大打击。
令人不解的是,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最近,8月4日凌晨,乌克兰无人机再次成功突袭了位于克里米亚萨基的俄罗斯空军基地。
尽管事后官方称拦截了大部分无人机,但仍有5架俄军战机在地面被击中,包括苏-30SM战斗机。这再次暴露了俄军基地防御存在的漏洞。
这些反复发生的袭击事件,指向俄罗斯军事体系的深层问题:防空体系漏洞百出,无人机甚至能够深入俄腹地乃至首都莫斯科。
此外,俄军对基地安全防护也显得松懈,未能有效阻止无人机渗透。至今,俄方也未能切断乌克兰来自西方国家的军援补给线。
这都显示出,俄军在应对“分布式、低成本、高频次”渗透打击时的准备不足和反应迟缓。
克里米亚,这个2014年经公投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区域,一直是乌克兰的重点打击目标。其地理位置靠近乌克兰控制区,无疑为无人机等非对称武器的攻击提供了便利。
但俄军对此似乎并未形成足够有效的纵深防御。这种对新威胁缺乏专用装备,并过度依赖传统防空体系的路径依赖,正让俄军付出沉重代价。
未来:游击反击
乌克兰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战争范式。他们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单件武器有多么先进,而是将“成本效益”与“战术创造力”置于核心。
从最初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到如今的FPV穿越无人机、常规攻击无人机,以及搭载空空导弹的无人艇,乌克兰军队持续开发并应用非对称作战武器与战术。
他们明确瞄准俄军的高价值军事资产,包括战略轰炸机、黑海舰队总部以及克里米亚大桥等。这些战术的精髓,在于以小博大。
例如,乌方将原本用于空中平台对空作战的空空导弹,巧妙移植到无人艇这一海上平台,创造出颠覆传统“海对空”的打击能力。
这种技术赋能下的“游击战”,正在系统性地瓦解着强敌的某些核心优势。这不只是简单的武器创新,更是对传统战争哲学的颠覆。
乌克兰的创新思维,还体现在灵活的战术组合上,比如特工在俄罗斯境内渗透发动袭击,以及利用M142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和欧洲“风暴阴影”巡航导弹进行精准打击。
它示范了弱势一方如何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技术,系统性地消耗并削弱强大的对手。这种战术的成功,预示着未来战争的新方向。
笔者以为
回望那架被无人艇击落的苏-30SM战机,它绝非一次简单的战术意外。这更像是俄罗斯“体系惯性”与乌克兰“创新游击”正面碰撞的必然产物。
在这场持续的“矛”与“盾”的动态博弈中,尽管俄罗斯仍控制着超过20%的乌克兰土地,掌握着部分战场主动权。
但其在应对新型、灵活的打击方式时,所表现出的准备不足和被动态势,却显露无疑。
战争的胜负手,正在从传统的“钢铁与体量”的对撞,悄然转向“思维与适应速度”的竞赛。
俄罗斯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摆脱其庞大军事体系的固有惯性,学会与一个更灵活、更具创造性的对手共舞。
这堂由无人机和无人艇讲授的“昂贵一课”,不仅关乎俄乌战局的走向,更预示着未来战争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