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01:33点击次数:135
我刷到上海黄浦区“夜店领证”热搜的时候,正在和发小在路边撸串,我俩盯着手机屏幕,一口烤串差点喷出来——谁能想到,以前去蹦迪是为了放松解压,现在去蹦迪,一不小心还能把“人生大事”给办了?
11月4号这则消息一出来,全网都炸了。具体事儿是这样:黄浦区民政局和复兴公园里头的INS新乐园联手,11月14号到22号,每周五周六晚上,在这个集电竞、音乐、演艺于一身的“潮人聚集地”,搞夜间结婚颁证体验。新人得提前预约,11月3号就开了预约通道,每天名额还有限,民政局还会派登记员现场办公,妥妥的“正规军+潮场所”组合。
当时我发小就调侃:“完了,以后去蹦迪得把身份证锁家里,不然喝多了脑子一热,跟刚认识的人领了证,第二天醒了不得哭晕在厕所?”这话其实说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评论区里全是类似的调侃,比如“建议夜店门口设个醒酒区,领证前先清醒半小时”“千万别带身份证,这比丢钱包还危险”。
但笑着笑着,我心里突然有点不是滋味。因为我太清楚,网友的调侃背后,藏的不是真的担心“冲动领证”,而是对年轻人婚姻现状的无奈。我身边有个96年的朋友,和女朋友谈了5年,感情特别好,双方家长也满意,可就是迟迟不敢提结婚。上次一起吃饭,他喝了点酒吐槽:“不是不想结,是结不起。上海的房贷一个月就占了我工资的一半,彩礼、婚礼、装修,掏空两家积蓄都不够,结了婚之后还要考虑生孩子,奶粉、早教、学区房,想都不敢想。”
这其实就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不是不向往爱情,不是不期待婚姻,而是通往婚姻的路上,太多现实的“拦路虎”让他们望而却步。黄浦区民政局这波操作,不得不说确实有创意,也够接地气——知道年轻人白天忙着上班,没精力办手续;知道现在的00后、95后追求新潮浪漫,传统的民政局颁证太“死板”,所以才把颁证点搬到了年轻人喜欢去的夜店里,想靠“浪漫氛围”拉一把结婚率。
就像知名媒体人老胡说的,这事儿没什么不好,但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我太懂了。就像我妈,前几天还在跟我念叨:“你看你表哥,30岁了还没结婚,以前觉得结婚是水到渠成的事儿,现在怎么这么难?”我没法跟我妈解释清楚,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是“只要两个人相爱就能结婚”的年代了。以前的人结婚,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现在的人结婚,要考虑房贷、车贷、彩礼、育儿、养老,每一项都是沉甸甸的压力。
当然,老胡提到的“上海夜经济繁荣”,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个经常去上海出差的人,我见过凌晨两点的上海街头,夜宵摊人声鼎沸,出租车来来往往,INS新乐园这种地方更是灯火通明。一个城市的夜晚有活力,说明这个城市有朝气,也能带动不少就业和消费。但把“夜经济”和“结婚颁证”绑在一起,我总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尝试。
毕竟,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是因为“颁证不够浪漫”,而是因为“婚后压力太大”。如果只是靠在夜店搞个浪漫的颁证仪式,就能提高结婚率,那之前各地推出的“网红民政局”“旅行结婚”早就该把结婚率拉满了。可现实是,现在的结婚率依然在走低,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22到30岁的年轻人有四五百万,谈恋爱的不少,但愿意走进婚姻殿堂的,却越来越少。
我身边还有个00后妹妹,她说:“我不是恐婚,我是恐穷。我不想结婚之后,每天都要为柴米油盐操心,不想因为生孩子就放弃自己的工作,不想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无能为力。”这话听着让人心酸,但却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婚姻本该是爱情的归宿,是两个人并肩同行的开始,而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负担”。
黄浦区民政局的这波操作,确实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体现了他们对年轻人婚育问题的重视。但我更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噱头”。要想真正解决年轻人的婚育顾虑,光靠“浪漫颁证”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比如,降低房贷利率,让年轻人买得起房;完善育儿福利,让年轻人养得起孩子;规范彩礼习俗,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提高女性就业保障,让女性不用担心生孩子会影响工作。
这些才是解决问题的“实招”,也是老胡所说的“塑造整个形势的关键中场”。民政部门的宣传引导,顶多算是“临门一脚”,如果前面的“中场”不给力,这一脚再怎么用力,也很难进球。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这波操作能不能提高结婚率,我还是挺佩服上海的勇气的。至少他们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敢于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不像有些地方,面对年轻人婚育率走低的问题,只会喊口号,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身边有恋爱多年却不敢结婚的朋友吗?你们觉得上海这波“夜店领证”的操作,能真正提高结婚率吗?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看法,让我也看看大家的真实想法。毕竟,年轻人的婚育问题,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来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