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8 04:56点击次数:136
最近看到个事儿,真让人窝火。一位62岁的老人,不识字,结果手机被绑定了几十个套餐,两年下来被扣了9000块钱。从银行打出来的流水账单,竟然有一人高,想想都觉得离谱。
后来电信运营商承认其中2600多块是操作失误,把这部分退了。但剩下的呢?这事儿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不止这点钱那么简单。
你看那些套餐名目,宽带、流量包、天翼看家、摄像头分期,乱七八糟一大堆,年轻人都得研究半天才能弄明白,却硬生生绑到了一个不识字的老人手机上。这哪是什么简单的“误扣”,说严重点,就是盯着老人下手的“围猎”。他们吃准了老人对这些业务不熟,对手机操作也不明白,就这么一步步设套。
关键问题就出在“自愿”这两个字上。开通套餐无非几种方式,要么在官方APP上订阅确认,要么去营业厅签字,要么就是电话里口头同意。可这位老人不识字,大概率是接到了运营商的推销电话,被电话里那些听不懂的概念、吹得天花乱坠的功能给唬住了,稀里糊涂就同意了。这种“同意”,说白了就是被引诱着的“被自愿”,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设下的消费陷阱。
要不是银行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的存折扣款不对劲,专门通知了家属,老人的女儿都不知道自己妈妈用着老人机,竟然办了这么多套餐,这天价话费说不定还得一直扣下去。
老人本来就对这些数字产品、通讯套餐不熟悉,运营商作为服务提供方,不说主动提醒,反而利用这种信息差来推销根本用不上的套餐,这吃相也太难看了。手机扣费的花样这么多,专门盯着老人下手,这背后反映的是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更是行业监管的漏洞。
希望这次的事儿能引起重视,别再让老人掉进这种套餐陷阱里了。毕竟谁家里没个老人,要是自家长辈遇到这种事,谁能不心疼、不生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