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什么是“规划预制菜”?读懂它,就读懂了中国多数城市的未来

发布日期:2025-10-27 04:34点击次数:174

最近圈子里流传一份关于湖北潜江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洋洋洒洒,从经济金融到人工智能,从城中村改造到乡村振兴,几乎把一个现代化城市能想到的热词全都给盘了一遍。看完之后,我第一反应不是激动,而是那种熟悉的、哭笑不得的感觉。这感觉,就像你走进一家装修豪华的“预制菜”餐厅,菜单上写满了“分子料理”、“低温慢煮”,但你知道,后厨的核心科技,就是一个巨大的微波炉。

这事儿吧,得“祛魅”。所有这类金光闪闪的城市规划,本质上都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未来说明书”,而是一篇写给上级、写给资本、写给银行的“当代奏折”。它的核心功能,不是指导未来,而是表演“我在指导未来”这个行为本身。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仪式感,是地方发展这出大戏里,必不可少的第一幕。你得先搭起一个看起来无比华丽的台子,不管后面唱戏的会不会劈叉,至少锣鼓得敲得震天响。

你看这规划里的词儿,“产业集群效应”、“金融集聚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不是特别眼熟?你把“潜江”两个字换成任何一个同级别的城市,这篇文章几乎不用改一个标点符号。这就是典型的“规划预制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性本草台。大家都在一个巨大的系统里讨生活,最安全的做法,不是特立独行,而是看优等生怎么写作业,然后一笔一划地抄。优等生说要搞“绿色化工”,我们马上跟进;优等生说要建“科技创新园”,我们必须也得有。至于我们这里到底有没有那个基因,有没有那个能力,那是下一步的事。先把PPT做漂亮了,把报告写厚了,把口号喊响了,资源才有可能看你一眼。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焦虑。在过去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城市发展的逻辑简单粗暴:卖地、搞基建、招商引资盖厂房。大家都有饭吃,虽然吃相难看点,但桌子上的菜够多。现在不一样了,地不好卖了,旧的增长引擎熄火了,新的引擎在哪儿谁都不知道。于是,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那几个标准答案: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医药。仿佛只要把这几个词刻在城门上,赛博朋克的未来就会自动降临。这本质上不是经济学,而是“心诚则灵”的玄学。

我总觉得,这种现象跟古代地方官给皇帝写奏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地方官,治下洪水滔天,民不聊生,但他写给皇帝的奏折里,必须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皆赖皇上天恩”。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因为他知道,皇帝想听这个。皇帝听高兴了,他的官位才能坐稳。同理,一份城市规划,它必须符合上级部门的“政策导向”,必须踩中当下最时髦的“发展热点”。它是在用一种标准化的语言体系,向上级证明:“领导,你看,您的精神我领会了,您的棋局我跟上了,我这儿是个值得投资的好地方。”这篇奏折的核心读者,从来都不是“万民”,而是“天子”。

所以,我们去理解这种规划,视角就要切换。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工程蓝图,用“能不能实现”去衡量它。你要把它当成一个金融产品,一个“叙事资产”。这份规划被制定出来,在会议上被通过,被媒体报道,这个过程本身,就在创造价值。它创造了什么?它创造了“共识”。有了这份官方背书的“共指”,银行才敢给你贷款,企业才敢来你这儿投资拿地,各种补贴和专项基金才有了落地的名目。至于十年后,规划里写的“区域中心城市”到底建没建成,那又是一个新的故事了,到时候再写一份新的“十年规划”就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鼓声不停,戏就可以一直唱下去。

这里面最能体现“草台班子”精神的,就是那种“有和没有”的区别。一份规划,哪怕90%的内容都是凑数的,但只要有,就比没有强。它就像古代大户人家门口的石狮子,不一定能真的镇宅,但摆在那儿,就显得这家有实力、有排面。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那个“里子”,而是那个“面子”。因为在很多场景下,面子就是里子,面子本身就是一种硬通货,可以兑换实实在在的资源。

说到小龙虾和稻米,这才是潜江这类城市最接地气、最有意思的地方。一份宏伟的规划,说要搞“生物医药”,我总觉得有点悬浮。但如果说,要用科技创新,研发出一种能让小龙虾长得更快、肉质更Q弹的饲料,或者培育一种能让虾稻米口感更香糯的新品种,我觉得这事儿就靠谱多了。发展的逻辑,不是一步登天,去够那些远在天边的概念,而是应该像老中医开方子,讲究一个“固本培元”。你得先看清自己家里有几亩地,地里长的是什么,然后琢磨怎么让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上来就说要发射火箭,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自己。

这里面,我再扔一个可能反直觉的“冷知识炸弹”:很多时候,一个地方的活力,恰恰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被那些“没被规划”的角落野蛮生长出来的。是那些藏在城中村里的小作坊,是那些凌晨四点就出摊的早点铺子,是那些乌泱泱挤在夜市里讨价还价的人间烟火。这些东西,往往上不了PPT,写不进报告,但它们构成了经济的毛细血管,是真正“民生”的底色。一个城市如果只有宏大叙事,没有这些琐碎但生机勃勃的细节,那它就是一座冰冷的模型,而不是一个温暖的家。

说到底,我们看待所有这些关于未来的宏伟蓝图,都得有一颗平常心。它既反映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暴露了我们在不确定性面前的焦虑和路径依赖。它是一场由地方主导,精英设计,所有人假装相信的集体共谋。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像坐在剧院后排的观众,看着台上的华丽布景和激昂念白,心里明白这多半是演戏,但还是忍不住跟着鼓掌,期盼着万一戏演成真了呢?人性嘛,总归是要靠着一点虚无缥缈的希望,才能凑合着把今天过完的。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