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4 22:46点击次数:138
日本今年的新生儿数量又破了新低。
31.9万。
不是跌,是砸下去的。
东京垫底,全国没一个地方能撑住。
总和生育率1.15,意味着每对夫妻平均只生一个孩子,有些连一个都不要。
这不是趋势,是断崖。
政府发钱,发到脸都绿了,补贴从一万五日元涨到三万,托育中心盖了一堆,陪产假延长到一年,可孩子还是不生。
不是年轻人冷血,是他们真看不清明天。
他们不是不想生,是算不出账。
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两千万日元起步。
这数字不是估算,是实打实的账单,奶粉、早教、补习、课外活动、升学压力、大学学费、未来买房的首付,全算进去,连零头都不带少的。
补贴?连一个兴趣班都覆盖不了。
家长不是不想掏钱,是掏不起。
掏了,自己就得饿着。
饿着,日子就崩了。
日本经济奇迹那会儿,没人讨论生育率。
工厂夜班灯亮到凌晨,流水线不歇,工资月月涨。
三菱、松下、索尼,名字挂在墙上,像勋章。
一个上班族,不靠老婆,不靠父母,自己一个人,就能养活全家。
房子?攒五年,首付有了。
车?三年分期,月供比现在租房还便宜。
结婚不是大事,是水到渠成。
生孩子?顺理成章。
那时候的日本人,相信明天会更好。
不是口号,是每天早上出门时,电梯里邻居点头说“今天也加油”的那种笃定。
他们知道,只要干,就有回报。
现在呢?
年轻人早上出门,不知道今天公司会不会裁员。
下午收到邮件,工资卡少了两千。
加班到十点,回家躺平,连刷手机都懒得点开。
他们不是懒,是心凉了。
经济泡沫破裂那会儿,不是一夜崩盘,是慢慢渗血。
1990年,日经指数从三万八千点掉到两万,九个月蒸发一半市值。
270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家一年GDP的六成,没了。
银行坏账堆成山,房企老板前天还在开香槟,后天就卖车还债。
东京一套普通公寓,1989年卖145万日元一平米,1991年跌到110万。
跌得不是房价,是人的信心。
铃木,东京一个普通上班族,1989年贷款买下一套房,月供十二万。
1990年房价崩,月供比房租还高。
他试过卖房,可市场没人接盘。
他试过辞职,可下一份工作工资只有原来一半。
他最后弃房跑路。
不是他没担当,是他知道,继续扛,全家都得饿死。
这种事,不是个例。
是成千上万家庭的日常。
日本银行系统,三分之一坏账来自房地产。
不是银行傻,是所有人都在赌。
赌房价永远涨,赌工资永远升,赌终身雇佣制永远不会破。
结果,赌输了。
输得干干净净。
现在年轻人看的不是补贴,是风险。
他们知道,今天领的育儿津贴,明天可能就取消。
今天免费的幼儿园,明年可能要收费。
今天能进的公立小学,五年后学区划变了,孩子得转学。
他们不是不信政府,是信不动了。
政府推政策,永远慢半拍。
等政策出来,市场早变了。
2024年,东京、大阪试点“育儿全免费”,幼儿园到高中,学费、餐费全免,还给住房补贴。
这政策刚落地,还没看到效果,但至少方向对了。
它没在催人“快生”,它在说“你生,我们陪你扛”。
佐藤,东京一个程序员,2023年结婚,本来打算丁克。
2024年,孩子来了。
他说,不是突然想通了,是看到政策后,心里那根绷了十五年的弦,松了一毫米。
他没说“我终于敢生了”,他说“我终于能算清这笔账了”。
这不是感动,是生存逻辑的重构。
当养育成本从“无限负债”变成“可控支出”,人就敢迈步了。
不是因为爱孩子,是因为知道,养得起。
韩国比日本更惨。
生育率0.78,全球最低。
年轻人连恋爱都懒得谈。
不是他们不爱,是没力气爱。
房价高到离谱,首尔一套小公寓,普通人不吃不喝四十年买不起。
工作?非正式雇佣率超过40%。
合同一个月一签,明天可能就没了。
加班是常态,工资是零头。
他们不躺平,是被压垮了。
日本的“社畜”还敢骂两句,韩国的年轻人连骂的力气都没有。
他们不是没有梦想,是梦想被拆成了碎片,拼不回来了。
他们不是不努力,是努力没用。
努力了,还是没房。
努力了,还是月薪二十万。
努力了,还是不敢结婚。
他们不是不想要孩子,是怕孩子活在深渊里。
他们不是不结婚,是怕结了婚,连自己都养不活。
日本政府过去二十年,一直在错。
他们以为发钱就能解决问题。
每月一万五,三万,五万,数字越来越大,可没动根子。
房子没降,工资没涨,教育没松绑,就业没保障。
补贴像止痛药,疼的时候吃,停了更疼。
他们忘了,生育是长期投资。
投资回报率,取决于未来预期。
你让一个年轻人,每天担心下个月工资能不能到账,担心公司会不会倒闭,担心孩子上小学要交十万日元的“自愿捐赠”,担心补习班学费比自己工资还高,他怎么可能有勇气生孩子?
他连自己都养不活。
这不是自私,是理性。
理性到极致的冷漠。
他们不是不爱,是怕爱了,害了孩子。
2024年开始,政策开始转向。
不是加大补贴,是降低门槛。
育儿全免费,不是口号,是真金白银砸进去。
政府掏钱,不是为了刺激出生率,是为了让家庭能喘口气。
这个转变,很慢,但很真实。
它不再问“你为什么不生”,而是问“你为什么不敢生”。
它承认,问题不在道德,不在文化,不在懒惰,而在经济结构。
它承认,年轻人不是不想承担,是承担不起。
它承认,一个社会,如果让下一代活在负债里,它自己就活不长久。
东京试点地区,新婚夫妻的生育计划比例上升了15%。
不是爆发,是缓慢回升。
但这是信号。
说明只要系统松动,意愿就会回来。
不是靠催,是靠给路。
日本现在最大的矛盾,是经济停滞和人口断层的死循环。
人少了,消费降了,企业不敢投资,经济更差。
经济差,年轻人更不敢生。
生得少,劳动力更少,社保体系崩得更快。
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年轻人缴的税,养的不是父母,是整个系统。
他们知道,自己老了,也没人接班。
没人接,怎么办?
没人教,怎么办?
没人干,怎么办?
日本不是在等孩子出生,是在等救世主。
可救世主,从来不是政策文件,是普通人能活下去的底气。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尝试“工作生活平衡”改革。
大企业不准强制加班,政府补贴弹性工时。
年轻人可以每周休两天,带孩子去医院、接放学、参加家长会。
这在十年前,不可想象。
现在,慢慢在推。
不是因为良心发现,是因为没人干活了。
劳动力缺口,已经大到无法忽视。
企业开始发现,留不住人,不是因为工资低,是因为人活得太累。
活得累,就不想生。
生了,也没时间带。
日本的“过劳死”文化,不是历史,是现实。
年轻人怕的不是孩子哭,是自己累死在工位上,孩子还没人管。
教育系统也没改。
补习班还是天价,升学压力还是窒息。
但至少,有人开始质疑了。
有人问,为什么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要学五年级的数学?
为什么一个初中生,每天要学十个小时?
为什么高考,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这些问题,没人敢大声说,但私下,越来越多家长在问。
他们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可他们不敢停。
因为停了,孩子就输了。
这不是教育问题,是信任问题。
社会不再相信,普通孩子能靠努力翻身。
他们只相信,资源、关系、金钱。
于是,拼了命地卷。
卷到孩子抑郁,卷到家长破产,卷到整个系统,喘不过气。
日本的生育率,不是下降,是塌方。
它塌得无声无息,却比任何战争都致命。
它不流血,但断的是根。
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
没有未来,社会就失去动力。
企业不再创新,因为没人消费。
政府不再改革,因为没人投票。
城市空心化,农村消失,便利店关门,公交停运。
这不是未来图景,是现在进行时。
北海道的小镇,小学只剩三个学生。
学校要关,孩子得坐两小时车去邻镇上学。
老人去世,没人送终。
墓地荒芜,无人打扫。
这不是悲情故事,是统计数字。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比任何电影都残酷。
他们试过各种办法。
给生孩子的家庭发现金,发到每人三百万日元。
没用。
给二胎家庭免税,没用。
给父亲发“爸爸津贴”,鼓励陪产,没用。
他们试过“结婚补贴”,试过“育儿公寓”,试过“托育补贴”,试过“免费早教”,试过“女性就业支持”。
全试了。
全无效。
因为所有政策,都在解决“表层症状”,没碰“病根”。
病根是什么?
是经济安全感的彻底崩塌。
是年轻人对未来的彻底怀疑。
是他们知道,无论怎么努力,都买不起房,养不起娃,老了没人管。
他们不是不想要孩子,是不敢要。
他们怕,生下来,孩子活不下去。
2024年,东京试点“育儿全免费”后,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写:“我终于不用再算,这个月工资,是交房租,还是买奶粉。”
这句话,比任何政策报告都重。
它不是感动,是解脱。
它说明,当系统开始分担压力,人就会重新选择。
不是被逼,是自愿。
不是因为爱,是因为希望。
希望,不是口号,是具体的生活。
是孩子能上公立幼儿园,不用交赞助费。
是家长能准时下班,不用熬夜加班。
是工资能覆盖房租和学费,不用借钱。
是未来,不是黑洞。
日本现在最怕的,不是人口减少,是没人愿意相信未来了。
当一个社会,连生孩子的勇气都没有,它就死了。
不是物理上灭绝,是精神上先死。
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子,不是因为冷血,是因为他们看透了。
看透了系统不会改,看透了努力没用,看透了自己终将被抛弃。
他们不是选择不生,是选择不活在谎言里。
他们拒绝,用孩子的未来,去填一个已经烂掉的坑。
韩国比日本更绝望。
他们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
生育率0.78,不是数字,是哀鸣。
年轻人说,谈恋爱太贵,结婚太累,养孩子太惨。
他们不是不想要爱,是爱不起。
他们不是不想结婚,是怕结婚后,连自己都养不活。
他们的焦虑,是沉默的。
没有抗议,没有游行,没有上街。
他们只是,不生了。
不谈了。
不买了。
不睡了。
他们活在一种集体的疲惫里。
这种疲惫,比贫穷更可怕。
贫穷还能奋斗,疲惫,是连奋斗的念头都熄了。
日本政府现在不敢再提“催生”了。
他们改口,叫“支持育儿”。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催生,是命令。
支持,是陪伴。
他们终于明白,你不能逼人爱,你只能让人有爱的条件。
他们开始建更多托育中心,不是为了多收孩子,是为了让妈妈能上班。
他们开始推动“同工同酬”,不是为了公平,是为了让女性不因生育被踢出职场。
他们开始讨论“基本收入”,不是为了福利,是为了让人有选择的自由。
这些事,慢,但真。
它们不轰动,但有用。
中国也在看。
我们有同样的焦虑。
我们有同样的房价。
我们有同样的教育内卷。
我们有同样的就业压力。
我们有同样的年轻人,不敢生。
我们还在发补贴,发优惠券,发“三孩政策”。
但我们没改系统。
我们没动房价。
我们没动教育。
我们没动用工制度。
我们还在说“要奋斗”,可谁奋斗得过房贷?
谁奋斗得过补习班?
谁奋斗得过随时可能被裁的合同?
我们以为,鼓励就能改变。
我们错了。
改变,需要结构重组。
需要系统性重构。
需要让年轻人,重新相信——努力,有用。
日本现在有些地方,开始允许“非婚生子”享受同等福利。
这在十年前,是禁忌。
现在,慢慢放开。
因为没人了。
没人,就顾不上传统了。
社会在变,不是因为道德进步,是因为生存压力。
当一个社会,连延续都成问题,它就顾不上那些虚的了。
它必须活下来。
它必须有人。
它必须让活着的人,有活下去的希望。
我们也在看。
看日本,看韩国,看自己。
我们不敢生,不是因为不爱,是因为怕。
怕孩子活在负债里,怕自己活在焦虑里,怕未来,没有光。
我们不是不想生,是我们怕,生下来,孩子比我们更苦。
这不是自私,是清醒。
清醒到,宁愿一个人,也不愿拖着另一个,一起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