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4 01:30点击次数:81
时尚圈这帮人,又开始“画大饼”了。
这次是在北京,顶着“中国国际时尚论坛”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头,连着开了十三场会。
我翻了翻议程,嚯,从“跨境破界”到“生态共生”,从AI聊到传统手工艺,恨不得把宇宙的尽头都给时尚安排得明明白白。
标题起得也够唬人——《驭势未来,共塑时尚新纪元》。
听着就像那种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衣柜里的衣服全都会自动搭配,还能顺便帮你分析今天运势的科幻片。
但咱是干啥的?
就是专门戳破这些华丽泡泡的。
别看他们一个个西装革履,在台上引经据典,说什么“价值共振”、“情感基础设施”,翻译过来不就是:怎么把咱中国的衣服卖到国外去,以及怎么让老外觉得这玩意儿不光是块布,还特有文化、特高级。
最有意思的还得是那个“科技·破界”的场子。
一群人围着讨论AI怎么跟时尚“共创”。
一个专家说得特玄乎,未来的时尚产业是“人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计算力完美融合的共创实验场”。
听着是不是特赛博朋克?
可我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却是:一个设计师对着电脑屏幕抓耳挠腮,AI冷冰冰地甩出几百张设计图,张张都是爆款潜质,但就是没一张是设计师自己“生”出来的。
这到底是“共创”,还是AI把设计师的饭碗给“共”没了?
说白了,AI现在就是个效率工具,它能根据大数据分析出今年秋天流行克莱因蓝还是美拉德棕,能一秒生成N个设计方案。
可时尚这玩意儿,最迷人的不就是那些不合逻辑、反商业、纯粹因为设计师某天喝多了或者失恋了才冒出来的“神来之笔”吗?
AI能模拟失恋吗?
它能理解山本耀司那句“黑色是所有颜色的尽头”背后那种孤绝和叛逆吗?
我看悬。
所以啊,别急着给AI戴高帽,它现在顶多算个超级学徒,离“大师”还远着呢。
再说说那个“文化·共生”。
这词儿现在是真火,好像不提文化,品牌就没法活了。
论坛上又是潘通发布流行色,又是聊字体设计,还请了国际大咖讲品牌战略。
仓耳字库的严永亮说了句大实话:“服装品牌的外在表现归根结底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这话我爱听。
咱们很多国潮品牌,龙啊、凤啊、仙鹤啊,一股脑往衣服上堆,看着是挺“中国”,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的就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致性美学”。
你不能这边衣服上绣着《兰亭集序》,那边品牌精神内核空空如也,除了想赚钱还是想赚钱。
文化不是贴纸,想用的时候撕一张下来贴上就完事了。
就像那个哥伦比亚的时尚论坛,人家展示了五个融合传统工艺的品牌。
这几年“慢时尚”喊得震天响,好像我们突然就都变得有耐心了,愿意等一个工匠花三个月给你缝一件衣服。
可现实呢?
大部分人还是在快时尚的打折区里杀红了眼。
我们一边在朋友圈里为传统手工艺点赞,一边反手就下单了一件99块包邮的“爆款”。
这种精神分裂,才是时尚圈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消费的不是“慢”,而是“慢”这个概念带来的心理满足感。
当然,也不能把话说绝了。
这次论坛确实也干了点实事。
比如亚马逊全球开店那个私享会,就是手把手教你怎么把自家牌子弄到海外去卖,这比空谈“全球化新坐标”实在多了。
还有那个恒碳科技,发布了一款叫PHA的全域可降解塑料,说是能用来做3D打印线材和服装配饰。
这要是真能普及,以后咱扔掉的那些衣服扣子、鞋带头,说不定真能自己烂在地里,也算是为地球减负了。
所以你看,时尚圈就是这么个矛盾的集合体。
它一边追逐着最前沿的科技,恨不得明天就让模特穿着AI设计的衣服走上元宇宙的T台;一边又深情回望着最古老的传统,试图从几百年前的绣片里找到品牌的灵魂。
它一边高喊着“可持续”,一边又不断制造着新的消费欲望。
这场论坛画的“大饼”确实又大又圆,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好像一个属于中国时尚的新纪元真的就在眼前了。
但热闹过后,大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格子间,面对堆积如山的面料、催命的订单和永远不够用的预算。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
至于那个“新纪元”嘛,什么时候我们不再需要靠“出海”来证明自己,什么时候我们的设计师不再把“中国元素”当成一道附加题,而是呼吸一样自然地融入创作里,那才算是真的来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