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30 11:03点击次数:66
甘肃庆阳,7月2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静宁曹务降水量飙至189.7毫米,庆阳市气象台直接拉响红色预警。然而,在这场“天降之水”中,庆城县铜川镇仍有人失联。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失联事件,它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赤裸裸地揭示了中国城市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面对极端天气时,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乃至社会心理所存在的结构性短板与深层症结。我们必须直面:当“百年一遇”的暴雨成为“年年相遇”,我们的城市是否还在穿着那件看似光鲜亮丽的“皇帝新衣”?
庆阳,这片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之地,地形复杂,水系交错,其独特的地理水文特征注定了强降水时极易形成高含沙、高流速的破坏性洪水。2022年,马莲河洪峰流量达到50年一遇标准,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73亿元,这并非偶然。尽管庆阳市已建立“1+8”防汛工作制度体系,并加强了物资储备和实战演练,但此次失联事件再次无情地证明,面对日益频繁且强度增大的极端天气,现有防御体系远未达到“万无一失”的境界。
深究庆阳失联事件,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系统性危机,而非简单的“天灾”。
首先,气象预警的“最后一公里”困境与公众风险认知的盲区。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花等气象专家反复强调,当前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出小尺度、局地性强、突发性强的特点,这使得精准预测和预警成为巨大挑战。即便预报精度不断提升,预警信息如何有效触达末端,并转化为公众的迅速避险行动,依然是横亘在生命安全面前的巨大鸿沟。大连金普新区曾发生暴雨红色预警发布后,仍有车辆穿越致命涵洞的悲剧,这不仅仅是预警传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是公众风险意识培养的深层缺失。当“迟到扣薪”的经济压力,迫使务工者在暴雨中冒险骑行时,我们看到的是信息不对称和经济脆弱性如何共同放大了底层民众在灾害面前的无助。这种道德绑架式的“为何不救人”的指责,恰恰转移了对制度缺陷的注意力,掩盖了“如何让普通人不必成为英雄”的真正拷问。
其次,城市规划的“地上光鲜”与水利基础设施的“地下溃败”。 水利专家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庆阳西峰城区排污排洪工程在排水管道、雨污分离、排水规划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部分排水系统仍按较低标准设计,根本无法承受突发性强降水。这并非庆阳独有,而是中国多数城市面临的通病——“重地上轻地下”的畸形建设倾向。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的业界专家们疾呼,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绝不能止步于“治理”,更要从根本上“制”理,即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革新来解决问题。贵州榕江县“村超”场地被淹的惨剧,正是其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面对30年一遇洪水的无力挣扎。这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的“基建鸿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资源分配不均的制度性缺陷,是城市发展中被长期忽视的“隐形炸弹”。
再者,极端天气对社会心理的深远冲击。 社会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灾害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损失,更是民众普遍的焦虑、创伤和不安。长期处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公众的风险认知和心理韧性面临严峻考验。灾难心理干预专家强调,灾后心理支持与调适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受灾者应对困境,重建信心,甚至预防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国际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路径:纽约市在“桑迪”飓风重创后,投入近300亿美元升级关键基础设施,并推动政府、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协同,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韧性解决方案。这启示我们,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是工程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必须将灾害对个体和社区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纳入考量。
庆阳失联事件,无疑是又一次深刻的警醒,也是一次残酷的揭露。城市韧性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要求我们超越单一的工程思维,将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布局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城市规划专家陈宪教授强调,建设韧性城市本质是为城市“量体裁衣”,需深刻理解并尊重城市规模与类型的巨大差异。我们必须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特别是向那些长期被忽视的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倾斜资源;我们必须提升公众风险素养,让预警信息真正转化为行动,而非仅仅停留在纸面;我们更必须构建高效的跨区域协同机制,让城市群在灾害面前形成合力,而非各自为战。
否则,每一次极端天气的来袭,都将是城市韧性“皇帝新衣”被撕裂的又一次公开处刑。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灾后的“感动式救援”,而必须将目光投向灾前的系统性预防和灾中的高效适应。毕竟,一个真正有韧性的城市,不是在风暴中屹立不倒的钢筋水泥,而是在每一次冲击后,都能迅速恢复、甚至变得更强的生命共同体。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我们治理智慧和道德勇气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