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6 16:42点击次数:86
日本专家曾坦承:中国六代机让人忍俊不禁,意在吓退敌军投降
2024年12月26日,成都机场突然热闹起来,两款新型战斗机轮番试飞,其中一架外形特别扎眼,被不少圈内人喊作歼-36的“六代机”概念货,一下子搅动了全球话题池。
这场面本来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技术层面的突破,但画风很快变味儿。一个来自日本的军事评论员直接开怼,说这玩意儿看着就好笑,全是为了给国际对手添堵,让别人见到就发怵、干脆举白旗认输。他那番酸溜溜的话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到了次年1月,这段吐槽被印度网站和中文媒体广泛转载。
说起中国这台所谓“六代机”,得从网上流出的那些视频照片讲起。一架飞翼布局的大飞机腾空而起,身边跟着的是双座版的歼-20。懂行的人都能看出来,这家伙块头不小,大约超出20米长、翼展更宽,还带了三台发动机——这种搭配在现代战斗机里确实少见。
为什么叫六代?全向隐身、无尾翼、高超音速下低可观测性这些词汇,不断往上叠加,还有远程导弹携带能力以及可以操控无人僚机群。媒体阵势也大,美国CNN和路透社都盯上来了,有分析认为,中国正追赶甚至威胁美国领跑地位。当然,也有人翻出老梗:这些影像是真是假,是原型还是P图?毕竟官方一直没松口,只是在军迷圈炸成了一锅粥。
至于那位日本专家,他批评点抓得挺狠。他先抨击三发动机设计,说历史上只有动力太弱才这么干,比如二战运输机会改装成轰炸用;现在先进战斗机构造基本都是单发或双发,高效省事。这第三颗发动机会不会暴露中国涡扇技术短板,用数量补质量?
进气口的位置他也觉得怪异,就安在驾驶舱后面,很容易乱气流影响稳定,他调侃像电子游戏里的脑洞创意。再提到整体飞翼样式,日本专家直言空气动力学有大坑,实际操作中灵活度差劲,即便隐身效果也未必如宣传所吹那么神奇。
仔细想想,日本为啥格外敏感?自卫队主力压箱底的是F-35,第五代采购数目不少,可第六代研发只能靠和英国、意大利合作GCAP项目,目前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据说最快2035年才能服役,而且预算压力山大。同样作为亚太邻居,中国突然把六代方案搞到明面,对比之下难免心态失衡。这种心理落差,美媒Breaking Defense等平台顺势渲染了一波,说中国抢跑会逼美国加快NGAD计划,同时又质疑到底是不是“真家伙”。
其实美方自己的NGAD最初定位也是“大飞机+蜂群无人僚机”,后来缩减成本做了瘦身版。有业内人士推测,中国可能走两条线:成都侧重大型飞翼(歼-36),沈阳则开发体量稍小的新型号,各自分工不同任务。但具体怎么样,现在谁都没法拍胸脯保证。
国内反应倒挺有意思。虽然没有官宣,但很多军迷和一些专业账号早就在社交平台开启反击模式。“三台发动机关乎高功率输出,将来打算支持激光武器、电磁设备。”还有声音称,“B-2轰炸机构造验证过隐身优势,我们优化完问题不大”。今年3月份的时候,又有一次新试飞视频传出来,小半径转弯、高速爬升动作齐活,大尺寸武器舱据说能塞多枚导弹,看起来不像个摆设模型,更像成熟系统雏形。
西方智库报告里逐渐开始承认,从歼-20发展速度,到如今这个最新实验品,仅仅十多年时间跨度已经形成明显赶超趋势。不只是美国关注动态,就连印度媒体前期忙着转述日方观点,到后来报道慢慢稀疏下来,自顾讨论AMCA瓶颈去了。同一时期,美国国防部例行报告点名警惕“中国下一步将改变亚太空中力量平衡”,呼吁盟友加强联动抵御风险,这么看来各家的紧张情绪并非虚构出来的戏码。
每逢重大装备亮相,总绕不开争议与冷嘲热讽。当初歼-20刚首秀时,不少国外声音同样拿F-22当标杆,把国产成果贬得一文不值,如今批量服役后,再没人敢轻视。所以这一回,无论是真伪真假,各国嘴仗背后的焦虑劲头比什么科技参数都真实。在智能化时代,比拼已不是单纯某款飞机性能,而是谁掌握体系作战核心玩法。
比如坊间流传的信息显示,新一波测试重点就是让主机会指挥大量无人编队进行蜂群突袭,为突破敌网铺路。今年5月珠海航展期间,多套概念模型公开展示,包括网络协同能力等等。一些此前爱刷存在感的日本学者,此刻话语权收敛许多,本土安全议题重新成为他们研讨会上的C位内容。而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纸面实力”标签逐渐被撕掉了角落,好多人终于发现该认真对待现实变化了!
说回来,那“三大发动机”的设计思路确实争议不断。如果WS系列未来完全成熟,也许就不用挤牙膏似的一步步升级。另外进气口藏匿位置,就是奔着降低雷达截面积去,下盘复杂工程换取生存几率。类似结构美国B-21轰炸机关枪照搬,只不过材料科学提升空间有限,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积累厚道一点罢了。因此听信某些冷嘲热讽,其实多少忽略制造业硬核基础已经悄然拉开距离这一茬事实吧?
放眼全球,今年以来围绕第六代方案竞争火药味十足。从美方因预算爆表不得已调整策略,到强调廉价无人协同的新方向,再到中国以完整产业链支撑,实现迭代引擎快速推进;其他国家要么只能买现货,要么迟迟迈不开腿。例如俄罗斯Su-57自己麻烦缠身,更别奢望同步更新换代;韩国KF系列还徘徊四五之间,中印项目受制进口环节根本无法破局。而2025年夏天以后,每隔几个月关于歼-36远程导弹整合、小范围演练融入航母编队等消息陆续冒泡,引得欧美智库频繁提醒同行:“别再简单否定对手。”
印度继续挑刺归挑刺,可Rafale依赖法国供血,自顾尚且乏力,哪还能管别人长短?此消彼长之下,日本相关领域专家索性减少公共表达,把精力集中投入自主研发F系列课题研究。据现场反馈,他们面对现实表现越发淡定,当看到各种试验数据及模拟结果时,该闭嘴闭嘴,该记录记录,没有必要继续浪费唾沫星子互喷无意义情绪,因为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止新闻标题或者论坛帖子下面点赞数,而是一项项肉眼可见的新技术储备、新装备应用水平,以及不断刷新世界格局的大背景切片……
笑话终究变不了趋势,第六代理念谁都逃不开,要选站哪边赛道,全凭各自筹码够不够厚吧!
上一篇:江门20 精密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