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2 16:33点击次数:94
曾几何时,我也是股市里面的“韭菜”,每天守着屏幕研究K线图,听信那些所谓的“大V”分析,今天追个“AI”,明天赶个“重组概念”,想着要趁市场疯狂时狠狠赚他一笔。然而现实却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在2015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牛市里,我几乎把自己全部家底都砸了进去——15万积蓄加上杠杆,心想一夜暴涨,赚它个手脚都数不过来。结果呢?不到半年,账户只剩下6万,甚至还欠了一屁股信用卡债。
那段时间,失眠成了家常便饭,老婆埋怨我魔障,连朋友都开始调侃我是个“韭菜中的战斗机”,专职被收割。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股市里搞钱的智商和我并没有关系,靠运气吃饭的人最后都成了猎物。
可我没有就此认输。痛定思痛后,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删掉炒股群,卸载所有数据分析软件,彻底远离每日涨跌图的诱惑,转而专注一套看上去“笨得要命”的投资方法——选靠谱的公司,捡便宜货,买了就抵死抱着不动。虽然这条路走起来很漫长,但是直到2023年,原本亏到心肝疼的15万已经变成了468万,连我自己都不敢信这是真的。
这“笨办法”讲到底只有三招,但关键是执行起来有点反人性。
第一招:挑那些你开窗就能看到的公司。
以前,听别人推荐高科技、超未来的股票,总想着自己是不是下一秒就能迎来财富自由的“风口”,结果扑过去没多久,发现吹得最响的那个股屡试不中、频频暴雷。后来,我逐渐悟出一个道理:靠谱的公司,都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你早上刷牙用的牙膏,家里的矿泉水、牛奶,上班途中开的车加的油......谁能离开这些?而能把这些生意做到行业前三的公司,往往不会突然消失,也不会让你的钱打水漂。
挑股票时,我摸索出了三条简单的标准:过去五年净利润要稳定为正、股东分红不能中断而且至少在行业排前三。对于这些条件,宁可慢一点找到,别为了图爽盲目跟风买那些好听但不靠谱的“故事股”。
第二招:好东西便宜的时候再买。
股市就像大商场,有些人见到大促销就忍不住跳进去买东西,结果却发现买的外套不适合穿、不好搭配还溢价太高。投资什么的,也跟购物一个道理。好公司不等于随时都可以买,关键是要买的价格得低廉,买高了再回调时你的心态就崩了。
比如中美贸易争端刚爆发那年,大跌,从3400掉到2400,人人悲观到不行。我偏偏找到了市场上的好公司,分批买入了茅台、万科,趁别人逃命赶紧去捡漏。同样的道理,疫情初期,几家绩优股跌得没了形状,我也是咬着牙加仓,总算稳扎稳打把收益拉了回来。
判断什么时候“清仓大促销”?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看市盈率,也就是公司每股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值。历史平均下来便宜的股,新手如果能耐心守住,会赚到超乎预期的甜头。要知道,股市下跌不是坏消息,而恰恰可能是你买入优质资产的天赐良机。
第三招:“买了就当存银行”。
炒股本就是场耐力战,最忌讳的就是天天盯着股票行情跳动,只要一跌就心慌,涨一点就忙着砸出去。说个丢脸的,几年前我刚试笨方法时买过一个绩优股,起初还满怀热情,结果忍不住在股价增加百分之十时赶紧卖掉了。后来一查,这只股票后来翻了几倍,反倒害怕清仓了垃圾股的我,天天守着赔光的钱眼泪直流。
从那以后,炒股的密码统统交给我媳妇,手机里只装投资收益计数的APP。每次一有卖的欲望时,我就告诉自己:原来稳赚慢赚的是聪明的投资,而不是机会主义和贪婪。不再追涨杀跌,保留足够的耐心,其实就是普普通通散户生存下去的王道。
人们总以为要在股市里摸透所有门道,才能赚钱。其实完全不是。那些最成功的投资大师,靠的就是“抛开贪欲的笨守”。你看,人家的策略不一定高深,不过就是找个能赚钱的公司,买的时候不要太贵,甚至贪别人恐慌时的“便宜货”,然后翻开一本小说,关掉看盘的电脑,给自己一年两年的长时间,静候收益。
高手不炫技,反而最懂生活的常识。问题来了:当你认为自己够聪明,会去听天书一样的股评,操作复杂得仿佛自己是资深拳手。可结果呢?到底是技术亏你的钱,还是你的心态先输了一步?涌入股市的那些信心爆棚的“人之多”们,会不会,其实都和我一样,卡在赌场门外的人生指望一把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