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工商业储能赛道大洗牌:四大门派贴身肉搏,谁能笑到最后?

发布日期:2025-11-22 07:58点击次数:183

朋友们,当一个行业开始被金融机构和国家队用PPT重新定义时,你就该知道,这里面要么是天大的机会,要么是天大的坑。

或者,机会和坑其实是一回事,区别只在于你是挖坑的,还是掉坑里的。

今天这个局,叫工商业储能。

说白了,就是给工厂、商场装上一堆大号充电宝。

在半夜电价便宜得像白菜时充满,在下午用电高峰电价贵得像茅台时放出来用。

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

逻辑简单粗暴,堪比把大象装冰箱,小学生都懂。

但魔幻的是,越是这种看似朴素的生意,入局的玩家背景越是吓人。

现在牌桌上已经凑齐了四桌麻将,各路神仙念着不同的经,打着一样的算盘,都想把对手的钱揣进自己兜里。

这四路神仙,江湖人称:能源国家队、金融算账派、产业场景派,和地方城投圈。

第一种,能源国家队,背景最硬,口气最大。

典型代表就是三峡、中核这种“共和国长子”。

他们进场,你以为是为了赚那点峰谷电价差?

格局小了。

人家玩的是“星辰大海”,是“能源战略安全”,是“全产业链生态闭环”。

翻译一下就是,老子不差钱,老子看的是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大棋。

单个项目亏点赚点,无所谓,只要能把地盘占了,把上下游打通了,把未来的能源入口握在手里,那今天这点投资就叫“战略性投入”。

这帮大哥的钞能力有多恐怖?

资金成本低到令人发指,3.2%-3.8%,比你房贷利率都低,找谁说理去。

他们对项目的核心要求是净资产收益率(ROE)大于12%,内部收益率(IRR)有个13-15%就心满意足了。

这要求高吗?

对普通人很高,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毛毛雨。

因为他们是“基地式投资”,一上来就是几百兆瓦时的大手笔,跟建水电站似的。

靠着集团内部的资源输送、跟电网公司“穿一条裤子”的关系,以及单纯的规模效应,成本和风险早就被摊平到看不见了。

三峡电能,背后是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自己就是个巨大的用电场景,项目并网消纳?

不存在的,都是自家人。

中核南京,守着核电站这个印钞机,现金流稳定得像心电图拉直线,搞个“双碳”项目还能走绿色融资通道,钱来得又快又便宜。

他们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少林武当,名门正派,内力深厚,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是一套降龙十八掌,讲究的是一个“势”,用绝对的实力碾压你。

跟他们合作,你得有耐心,也得有被当成棋子的觉悟。

第二种,金融算账派,最纯粹,也最无情。

华夏金租、苏州金租这些哥们,就是典型的“财务投资人”。

他们张嘴闭嘴全是IRR、ROE、NPV,对你画的那些“战略协同”、“生态化反”的大饼毫无兴趣。

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一件事:现金流。

项目能不能赚钱?

能。

电费收得回来吗?

能。

好,我们谈谈。

他们的要求极其具体:你这个项目每个月产生的电费收入,必须能稳稳覆盖掉我要收的租金。

覆盖不了?

滚。

他们一般提供项目总投资的70%-80%的钱,期限卡得死死的,最多6年,因为夜长梦多。

资金成本在4.0-5.0%之间,比国家队高点,但核心诉求是净息差必须大于250个基点。

说白了,他们就是放贷的,只不过穿了个融资租赁的马甲。

为了保证自己不被坑,他们的风控严到变态。

用电企业的信用资质必须杠杠的,最好是上市公司或者国企。

电费结算机制必须清晰,最好是电网代收。

还得有强担保,甚至要把你整个项目的电费收益权都质押给他们。

这就像一个高冷的渣男,他愿意为你花钱,但前提是你得先把自己的银行卡、房产证都交给他保管。

当然,这帮人也有优点,就是快。

苏州金租这种,有地方法人银行和地方城投的背景,审批链条短得像夏天的裙子,2000万以内的小项目,两周就能放款,主打一个“短平快”。

华夏金租这种银行系的,更是财大气粗,资金成本能压到4%以内,甚至敢接10年期的超长项目,利率低到令人发指的LPR+80bp。

他们是牌桌上的职业赌徒,精于计算,绝不恋战,捞一笔就走,寻找下一个猎物。

第三种,产业场景派,动机最“不纯”,打法最野。

中燃、港华、宁德时代这些,自己就是产业链里的大玩家。

他们投资储能,首要目的不是靠储能本身赚多少钱,而是为了拉动自己主业的增长。

这逻辑就非常骚了。

比如你是卖储能电池、EPC总包服务的,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

怎么办?

我直接自己投资建电站,然后用自己的设备、自己的团队。

设备销售的利润,可以反过来补贴项目投资的风险。

所以,我敢报更低的EPC价格,敢给业主更优的合作分成方案,直接把纯粹的第三方集成商卷死。

这叫什么?降维打击。我跟你谈的是能源服务,其实我赚的是卖设备的钱。

这帮大哥手里还握着最核心的资源:场景和客户。

中燃在全国600多个城市有燃气特许经营权,手里的工业园区客户一大把。

把园区负荷、燃气分布式发电和储能一结合,峰谷套利的想象空间直接翻倍。

港华智慧能源,手里攥着2000万工商客户,搞个微电网项目,发出来的电自己就消化了,根本不愁卖。

时代华景这种,作为宁德时代的生态伙伴,更是重量级。

他可以直接从宁王那里拿到电芯,成本优势和技术保障直接拉满。

人家敢给你承诺10年质保,循环寿命8000次以上。

你拿什么跟人家打?

他们的资金成本在3.5-4.5%之间,不算最低,但也不高。

核心KPI很实在:通过投资储能,把集团的综合毛利率再往上拉5个点。

这种左右互搏、生态反哺的玩法,让他们的项目IRR能做到14-18%,甚至更高。

他们就像是开着连锁超市的大亨,突然发现超市门口卖煎饼果子很赚钱,于是干脆自己摆摊,用超市的客流、场地和供应链,顺便把周围的小摊贩都挤垮了。

第四种,城投区域派,最懂“中国特色”的一帮人。

张江智能、皖能、悦达这些地方国资平台,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背靠大树好乘凉”。

他们的存在,首先是为了完成地方政府下达的储能装机任务,是“能源转型”这盘大棋里的执行者。

所以,他们投资的首要驱动力是政策,而非市场。

这就导致他们拥有其他任何派系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资金成本最低,3.0-3.5%,因为背后是政府信用。

项目资源最硬,地方上的国企用电大户、工业园区的管委会,都是“自己人”,一句话的事。

比如上海的张江智能,坐拥浦东200万平米的园区屋顶资源,项目只要备案就能开工,省去了最麻烦的协调环节。

江苏盐城的悦达,靠着盐城国资的背景,建个储能电站,每度电能拿0.2元的补贴,连拿三年。

这哪是做生意,这是政府直接往你口袋里塞钱。

安徽的皖能,作为省属能源平台,更夸张。

项目不仅享有优先被电网调度的权利,还能参与电网的辅助服务,赚两份钱。

在调度中心的话语权,根本不是市场化公司能比的。

浙江交投,利用全省4000公里的高速公路边坡、服务区建储能,土地成本直接归零。

他们就像是地主家的傻儿子,虽然自己不一定多能打,但家里有矿、有地、有关系。

在他们的一亩三分地里,他们就是规则。

所以你看,这个赛道哪有什么唯一的王者?

大家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收割着自己能碰到的利润。

这是一个草莽混战,但又泾渭分明的时代。

技术强但没钱的公司,就去找金融算账派,用技术换资本。

有资源但缺设备的公司,就去对接产业场景派,用市场换产品。

想做大规模、卡位未来的野心家,就去拥抱能源国家队,当个“带路党”。

只想深耕自己老家市场的,联合地方城投平台,无疑是最佳选择。

没有谁能通吃市场,差异化竞争才是主旋律。

随着牌桌上的钱越来越多,各路神仙的打法也在不断进化,跨界合作、联姻结盟的骚操作只会越来越多。

最终谁主沉浮?可能根本没有最终。

这只是一场资本与权力的游戏,而我们,有幸在台下看到了开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