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1 16:54点击次数:126
美联储主席之争的火药味,在2025年夏天骤然升级。
所有人的神经都被绷到极限,市场、分析师、政客、普通投资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今年6月,华盛顿的空气里都透着紧张。特朗普和鲍威尔的对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但这次矛盾摆上了明面。
6月初,特朗普公开表示“很快”要选出鲍威尔的继任者,随后又在一个周五的场合用上了“誓言”这个词。
他话里话外都在释放信号,新主席必须愿意降息,否则就别想上位。
鲍威尔这头还在坚持经济韧性,表示降息不能太着急,那头特朗普的压力一天紧似一天。
鲍威尔的任期本来是2026年5月到期,按照美联储的惯例,主席过渡期需要三四个月,正常的话,2026年1月就有继任者了。
但现在,特朗普的步伐明显加速,提前任命“影子主席”的想法突然出现在6月中旬的新闻头条里。
艾伦·布林德,这位前美联储副主席,直接对CNN说,这种安排会让市场乱成一锅粥。
他给出的理由很扎实:如果影子主席和鲍威尔观点不合,市场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
金融圈的反应很快,华尔街分析师们都担心美元和国债会被抛售,收益率可能破历史红线。
市场的预期和政策信号出现分裂,投资者会更犹豫,资金会加速流动。
如果有人以为新主席会马上带来宽松,那美元和美债就可能马上被做空。
美联储本来就喜欢低调、循序渐进的风格,突然加一个“影子主席”,等于给本来就敏感的市场加了一把火。
这次的分歧不是技术层面的分歧,是公开的、带有政治色彩的分歧。
鲍威尔不是没有压力,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一直让通胀压力难以消退,鲍威尔几次强调降息需要更多数据。
可特朗普等不及了,他直接用“想降息的人”来限定新主席的资格。
在6月下旬,布林德再次发声,他说美联储内部会因此出现摊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可能会被激怒。
如果新主席和鲍威尔公开唱反调,那FOMC成员的立场也会变得左右摇摆。
美联储一向强调政策独立性,这回不仅独立性被挑战,连内部团结也面临考验。
2025年7月,市场开始传出更多声音——特朗普通过提前放风,试图用“影子主席”影响市场预期。
佩珀斯通的高级策略师迈克尔·布朗在报告里说,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政策言论乱成一锅粥。
美联储的公信力一旦被外部压力撬动,美元和美国国债的流出速度就会加快。
美联储官员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对政客、白宫政策或国会法案发表意见,可现实中,政治压力如影随形。
2025年7月,鲍威尔和几位政策制定者还在坚持观望,反对7月就降息。
同一时间,特朗普任命的沃勒和鲍曼却公开支持7月降息。
内部分裂露出水面,市场看得一清二楚,预期开始波动。
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7月接受CNBC采访时,试图淡化“影子主席”这个说法。
可他又补了一句,库格勒的任期2026年初到期,主席人选可能明年1月任命,10月或11月就得提名。
这番话其实没让人安心,反倒让市场觉得悬而未决。
华尔街现在更关心:如果新主席提前浮出水面,是不是意味着现任主席的权威在最后几个月被架空?
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提前过渡,历史上极其罕见。
美联储本来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定海神针”,现在却成了各种力量博弈的焦点。
过去几十年,美联储主席的更替都是循序渐进、内部协商、外部平静。
2025年,事情完全变了味。
新主席尚未正式提名,媒体和市场却已经在揣测谁会坐上宝座。
鲍威尔的每一句话都被放大解读,甚至和“影子主席”即将到来的传闻关联起来。
投资者变得格外小心,本来就敏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一路上行,美元波动加剧。
一切都像是悬在半空的靴子,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突然落地。
美联储的独立性和市场的信心,似乎都在这场争斗里被消耗。
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谁都希望有个明确可靠的信号,可现实里,信号越来越多,方向却越来越模糊。
美联储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一旦决策层分裂,影响波及的不只是美国本土。
2025年进入下半年,全球资金都在观望美联储的下一步,欧洲、亚洲、拉美市场都在调整策略。
金融市场的信心本来就是脆弱的,这种高层博弈让不确定性大幅提升。
这种局面的背后,是政治周期和经济预期的矛盾,是美联储独立性和现实政治的现实碰撞。
鲍威尔坚持数据驱动,特朗普更看重政治诉求,两种逻辑激烈碰撞,没人知道谁会赢。
影子主席的设想,本质上是想提前影响市场,但效果到底是安抚还是搅乱,现在下结论还太早。
2025年夏天,这场关于权力和市场预期的博弈还远没到结局。
真正的悬念,是美联储独立性还能不能顶住这场风暴,还是会在现实政治面前一再妥协。
所有人都在等,等下一个决定,等市场的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