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歼 20 独霸长空!400 公里外轰 B2,伊朗望尘莫及?

发布日期:2025-07-10 16:36点击次数:180

想象一下:一架造价超过20亿美金、堪称人类航空工程巅峰的B-2“幽灵”轰炸机,正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

它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0.01-0.1平方米,不到一个足球大小的金属在雷达屏幕上的呈现。

对于依靠传统防空体系的国家而言,这几乎等同于在漆黑的夜晚寻找一只刻意隐藏的蚊子。

伊朗这样的国家,其防空力量依赖的很可能仍是传统米波雷达系统。

地面杂波的严重干扰,让它们在探测低空目标时几乎失灵。 更棘手的是,这些雷达频段与民用信号大量重叠,抗干扰能力薄弱。

但对于B-2而言,一个真正的克星已然崛起,这就是中国构建的“反隐身体系”核心——歼-20隐身战斗机。 关键突破首先来自地面的“眼睛”。

中国研发的先进米波反隐身雷达,彻底改写了传统米波雷达的弱势。 它最大的飞跃,是仅仅使用一组天线就实现了高精度的“三坐标”探测能力。

这背后是革命性技术的支撑:有源相控阵体制提供了敏捷的波束扫描和多目标跟踪能力;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通过多个独立发射和接收通道,极大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与分辨率;

稀疏矩阵设计则巧妙平衡了天线阵规模与性能,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和重量;加上超分辨率处理技术,进一步“锐化”了雷达的“视力”。

这些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中国反隐身雷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灵敏度、高度的探测精度、广阔的覆盖空域和强悍的电子对抗能力,成为锁定“幽灵”的第一环。

地面雷达,即便是最先进的型号,受制于地球曲率和地理障碍,探测范围仍然有限,且目前尚无法直接引导远程防空导弹对B-2这样的目标进行远距离精确打击。

此时,歼-20作为体系中的“空中猎手”闪亮登场。

它携带着致命的远程武器——霹雳-15和射程更远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

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歼-20自身的前向机载雷达,其孔径和功率限制决定了它在面对B-2这类极低可探测目标时,有效探测距离远不足以支持它在自身位置就引导霹雳-17打到400公里外的目标。

歼-20不可能单枪匹马完成这场超远距离的狙击。 中国体系的强大,在于构建了一张无形的“信息天网”。

陆基的大型反隐身米波雷达和高空游弋的空警系列预警机,组成了一张巨大的远程预警网。

它们不直接承担打击引导的最终任务,而是如同深海中的声呐阵列,利用米波对B-2的独特探测优势和预警机的高度优势,持续不断地远距离搜索、定位。

当它们捕捉到B-2的踪迹时,会通过高速、抗干扰的战术数据链,将B-2的实时位置信息瞬间传递给高速接敌的歼-20编队。

歼-20接收到的“幽灵”坐标,成为发起攻击的起点。 飞行员毫不犹豫地将目标数据灌注入挂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

导弹呼啸而出,依靠强大的初始动力和惯性制导,朝着400公里外的“概略位置”疾驰而去。

在整个漫长的飞行过程中,精彩的接力持续进行:地面的大型米波雷达和空中的预警机始终在监视B-2的动态,并将它每一秒的位置变化,通过数据链实时传递给后方指挥节点或直接传递给飞行中的歼-20。

歼-20则如同一个高速移动的中继站,持续接收这些更新信息,并通过导弹数据链将其源源不断地传送给飞行中的霹雳-17导弹。

导弹自身的弹载计算机根据这些实时更新的目标轨迹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飞行弹道,确保自己始终沿着一条逼近目标的最优路径飞行。

当霹雳-17经过数百公里的奔袭,终于进入自身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有效探测范围(这段距离可能是几十公里)时,导引头瞬间开机。主动雷达锁定目标,导弹进入末段自主攻击,完成最后的致命一击。

实战环境中的拦截绝不会是简单的单打独斗。中国的体系给出了更强大的解决方案——多角度“三角定位”。

部署在不同地域的多部大型反隐身米波雷达和多架预警机,可以同时从不同方位探测同一架B-2。

通过汇总和处理来自多个角度的探测数据,就能像三点定位一个位置一样,极大地提高对B-2位置的精确解算能力。

更重要的是,B-2的隐身并非360度无死角。其针对威胁最大的前方进行了最优化的隐身设计,侧方和后方的雷达反射面积相对更大。

在激烈的空战对抗环境中,当大量歼-20从不同方向包抄合围,迫使B-2飞行员进行机动规避或试图脱离时,极有可能将其相对容易被探测到的侧面暴露给战场一侧的雷达网。

部署在该方向上的雷达一旦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其探测信号强度会显著提升,结合来自其他方向雷达/预警机的数据,三角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将大大提高。 这为霹雳-17末段冲刺提供了更精确的引导基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