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刘伯承多次上报未果,毛主席点醒关键

发布日期:2025-08-18 21:08点击次数:57

1955年国庆阅兵,有一支格外引人注目的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多数年过四旬,或许不如其余方阵的年轻士兵那般朝气十足,步伐依然整齐,气势如虹。队列经过长安街时,毛主席主席目光温和地向他们挥手致意。

这是军事学院方阵。所有成员均是历经无数战斗的老兵。在几个月前的授衔典礼上,他们中的大多数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要学府,南京军事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部队在正规化和专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新中国建立初期,军事理论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学院的筹建面临重重障碍。首任院长刘伯承为学校倾尽心血,多年后,这里依然是各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的最高学府。在军队早期建设阶段,许多军事干部都是出身劳动人民,许多人原本为工农,后因时局动荡而参加革命。能够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固然离不开政治优势和群众支持,但在现代战争面前,缺乏系统军事理论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这直接推动了军事学院的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高级干部都出自“泥腿子”行列。刘伯承就是为数不多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将领之一。即便有林彪、陈赓、徐向前等军事指挥人才,但若论理论基础,刘伯承无疑更为深厚。黄埔军校虽曾风靡一时,然而其培养周期有限,以陈赓为例,在黄埔仅学习半载。刘伯承则不同,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三年,系统完成了步兵科所有课程。伏龙芝与西点军校、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圣西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名校”,培养出众多苏军著名将领。由此可见,刘伯承接受的教育含金量极高。

刘伯承对军事理论的深厚造诣也有其渊源。早在1912年,他即在重庆的将校学堂学习,成绩优异且严于律己,受到同辈尊敬,获得“军中菩萨”的美誉。后在护法战争、北伐征途中任重要参谋职务,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7年,他担任暂编第15军军长,成为首个在国民革命军中就任该职位的中共党员。南昌起义后,他被任为总参谋长。起义失败后,组织决定送其赴苏联深造,先后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苏联留学时,年已三十六岁的刘伯承克服语言难关,仅用两年便可娴熟应用俄语,同学中以勤勉著称。

1930年,带着大批俄文军事著作归国,他不仅担任军委总参谋长,还协助周恩来开展军事短训班,以及兼任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和政委,主持军队游击战等理论的与撰写。他所形成的军事理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游击战思想的基础。第五次反“围剿”时,刘伯承坚决反对错误战略,遭受贬谪。但在遵义会议后,他果断支持毛主席,带领部队胜利突围。随后的抗战与解放战争,刘邓大军屡建奇功。凡此种种,无论从理论造诣还是指挥才能,刘伯承都是组建军事学院院长的不二人选。

解放战争进入尾声时,刘伯承与邓小平进军西南,清剿国民党残余后任西南局第二书记。但他受伤后体弱,对当地气候难以适应。1950年,中央征询他是否任总参谋长,刘伯承因年事已高,授意由年轻干部分担要职,而自己更愿意投身教育工作。

毛主席对刘伯承的请求极为重视,不久即邀其赴京参与军事学院的筹建。参与协商的还有周恩来、朱德、罗荣桓和聂荣臻,地点最终选定南京。原先国民党军政干校所在校区设施完善,加以翻修即可使用,节省了经费与时间。刘伯承还建议让陈毅出任政委,因其在南京有深厚的人脉和经验,有利于工作推进。虽然陈毅因私人原因未能共同主持筹建,但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有了资助与校舍,“人才”问题却更加棘手。筹办院校时,刘伯承设想聘请有留学经历的原国民党投诚将领担任专业课教师,而文化课程则往往请高校优秀毕业生承担。首批学员中,已经有如杨得志、陈锡联、韩先楚等兵团级将领,他们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但依然心甘情愿拜刘伯承门下继续深造。

朝鲜战争爆发,为战事支援,大批军事学院学员和干部被调往前线,刘伯承感叹“鸡雏尚未孵出,鸡蛋却已经被拿走”。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陷入僵持,部分高级指挥员得以返回学习。战后学院扩招,师资缺口再次凸显。数次呈报中央军委,未获明确回应。直到第七届五中全会期间,刘伯承直接向毛主席建议,当可自兄弟院校抽调教员。毛主席戏言:“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早说?”刘伯承也只能苦笑答应,下次声音更大些。困扰已久的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在电视剧《亮剑》中有一段情节,新中国成立后,李云龙赴军事学院学习,班上教员竟是昔日被击溃的少将,李云龙等人一时心生不满。这种情绪在现实初创时期并不少见。不少学员质疑“失败者如何教育胜利者”。事实上,诸如辽沈战役被俘的廖耀湘,他自黄埔六期毕业,后又赴法国学习,经验丰富。刘伯承主动申请,将廖耀湘聘为军事教官。初到学院时,某些学员,尤其是昔日与廖耀湘交过手的四野干部,对于“败将”出任教师极为抵触,表示难以接受。

刘伯承察觉后,亲自与这些学员谈话。他指出,战场得胜并不代表理论上的绝对领先。缺乏科学军事知识,终难适应现代战争。以朝鲜战场为例,经验与知识的不足被暴露无遗。刘伯承以身作则,时常向廖耀湘请教学问,逐步化解抵触情绪。在校规上也极力强调师生尊重,要求上课时全体学员必须向教师敬礼,无论原来军职多高,进了课堂就是学生。

有一次,一位原国民党少将黄剑夫初次授课,遭遇冷遇。时任学员的杨勇率先起立、庄重敬礼,带动全体学员效仿。值得一提的是,黄剑夫当年正是杨勇所部所俘。事后,黄剑夫在信中坦言,解放军虚心学习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在考核标准上,刘伯承尤为严格。不论任何军衔或资历,必须经过结业考试。只提供一次补考机会,若仍未通过,不论此前功绩如何,一律退役。为了继续服役,不少“泥腿子”出身的指挥官刻苦攻读。

刘伯承始终把军事教育视为头等大事。1957年,因健康原因主动请求辞去院长之职,将职位推荐给陈伯钧。作为中共创始一代著名军事家,刘伯承不仅在战场上创造卓越功勋,在军事教育领域更以身作则、治学严谨,为部队培养了大批才俊。1986年,刘伯承与世长辞。胡耀邦在悼词中特别详述他创办军事教育体系的巨大贡献。直至今日,解放军军事学院依旧是将帅摇篮,刘伯承的奉献精神也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薪火相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