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01:05点击次数:85
从元朝脱脱丞相主持纂修《辽史》、《宋史》、《金史》开始,关于辽、宋、金孰为“正统”的论辩就从未停歇。
这绝非简单的名号归属,而是牵涉到疆域、文化、道统、民族认同的深层碰撞。
南宋士人抱残守缺,自诩“华夏正朔”;金朝以中原征服者自居,自命承袭天命;辽国虽早逝,其“北朝”格局却开风气之先。
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着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议:
在辽、宋、金并存的时代,究竟谁才是正统?
一、辽:在草原与中原间寻找正统坐标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初,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如何在中原文化主导的天下秩序中找到自己的正统位置?
他给出的答案是:以武力为盾,以文化为矛,在草原与中原之间开辟一条属于契丹的正统之路。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定国号为“契丹”。
在称帝仪式上,他没有沿用草原民族传统的萨满祭祀,而是模仿中原王朝的礼仪,筑坛祭天,还特意创制了契丹文来翻译《论语》等儒家经典。
他曾对大臣们说:“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敬之。”
于是,在辽朝的土地上,孔庙开始一座座建立起来,南京(今北京)的孔庙规格甚至超过了当时北宋的汴京孔庙,这一举动无疑是向中原文化示好,也是在为自己的政权披上一层文化正统的外衣。
辽朝的科举制度更是其融入中原文化的有力证明。
辽太宗时期,开始在燕云十六州地区推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以儒家经典为主。
到了辽圣宗时期,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吸引了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前来应试。
这些汉族官员进入辽朝统治阶层后,又将更多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入辽廷,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苏辙出使辽国时,就曾在《栾城集》中感叹:“辽人礼仪,大类中州”,可见辽朝在文化上的汉化程度之深。
在疆域方面,辽朝也有着自己的正统考量。
占据幽云十六州后,辽廷立刻宣称“此乃尧都旧地”,试图通过地理上的正统性来对冲北宋的中原优越感。
辽道宗时期,更是进一步强调“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他不仅自己批注《华严经》,还大力扶持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以此来构建与中原王朝相似的精神信仰体系。
然而,辽朝的正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北宋士大夫始终以“华夷之辨”为由,拒绝承认辽朝的正统地位。
他们在史书和文集中,常常将辽朝称为“夷狄”“北虏”,认为辽朝只是一个占据了中原边缘地带的游牧政权,根本不配与中原王朝相提并论。
面对这样的质疑,辽朝统治者选择用实际行动来回应。
他们仿照中原王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仿照中原王朝的历法,制定自己的历法;甚至连宫廷礼仪、服饰制度等,都大量借鉴中原王朝的样式。
辽朝对于传国玉玺的争夺,更是其正统之争的一个缩影。
传国玉玺作为“天命所归”的象征,在五代战乱中失踪后,辽朝宣称从后晋俘虏手中获得了传国玉玺。
为了让这一说法更具说服力,辽朝还特意举行了盛大的受宝仪式,并将其载入国史。
虽然北宋方面对此嗤之以鼻,但辽朝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二、宋:以文化为基,坚守正统阵地
与辽朝不同,北宋从建立之初就占据着中原核心地带,在地理和文化上有着天然的正统优势。
但这种优势并没有让北宋统治者高枕无忧,面对辽朝的崛起和挑战,北宋以文化为基,坚守着自己的正统阵地。
北宋的正统论述,首先建立在对儒家文化的绝对尊崇之上。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建国后大力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人,完善科举制度。
北宋的科举规模远超唐朝,录取人数也大幅增加,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
这些文人进入官场后,将儒家的“仁政”“礼治”等思想贯彻到治国理政之中,使得北宋的文化氛围空前浓厚。
在礼仪制度方面,北宋更是精益求精。
宋真宗时期,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曾伪造“天书”,举行封禅泰山的大典。
虽然这一行为在后世看来有些荒唐,但在当时却极大地提升了北宋的威望。
宋徽宗时期,更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园林,收集奇花异石,试图通过营造奢华的宫廷景象来展示北宋的繁荣与正统。
北宋的史学研究也为其正统论提供了有力支撑。
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时,特意将辽朝排除在正统王朝之外,只将其作为“四夷”来记载。
他在《正统论》中明确提出:“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
在他看来,北宋占据中原,传承儒家文化,才是唯一的正统王朝。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虽然在纪年上采用了辽朝的年号,但在评论历史事件时,却始终站在北宋的立场上,强调北宋的正统地位。
然而,北宋在军事上的弱势,却让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澶渊之盟的签订,虽然换来了宋辽之间的和平,但也让北宋在与辽朝的外交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在盟约中,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北宋的正统尊严。
为了挽回颜面,北宋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更加注重在文化和礼仪上的优越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军事上的不足。
南宋建立后,虽然失去了中原的大片土地,偏安江南,但仍然坚守着正统的信念。
朱熹等理学家们大力弘扬儒家思想,强调“华夷之辨”,认为南宋虽然疆域缩小,但传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而金朝等少数民族政权则是“夷狄”,不配拥有正统地位。
他们在史书和文集中,对金朝的统治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以此来强化南宋的正统性。
三、金:从军事征服到文化认同的正统之路
金朝的崛起,打破了辽宋并立的格局。
作为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朝在短时间内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
如何在这片以汉族为主体的土地上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成为金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金朝初期,主要依靠军事征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晟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扩大了金朝的疆域。
在征服过程中,金朝统治者对辽和北宋的皇室和贵族进行了残酷的打压,甚至将宋徽宗和宋钦宗俘虏到北方,史称“靖康之耻”。
这种军事上的胜利,为金朝的正统地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金熙宗时期,金朝开始走上汉化的道路。
他废除了女真族的旧有制度,仿照中原王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推行科举制度。
金熙宗本人也非常喜爱中原文化,经常与汉族文人交往,学习儒家经典。
海陵王完颜亮时期,更是将都城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到燕京(今北京),并改名为中都。
迁都燕京,不仅有利于金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表明了金朝统治者融入中原文化的决心。
金世宗和金章宗时期,金朝的汉化达到了顶峰。
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提倡儒家思想,使得金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金章宗更是对中原文化情有独钟,他临摹宋徽宗的瘦金体几乎可以乱真,还下令编纂《大金集礼》,完善金朝的礼仪制度。
在他的统治下,金朝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元好问等一批著名的文人应运而生。
金朝在正统之争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宣称自己灭掉辽和北宋,是“奉天承运”,继承了辽和北宋的正统地位。
在史书编纂方面,金朝仿照中原王朝的体例,编写了《辽史》,将辽朝视为前朝,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同时,金朝还大力扶持佛教和道教,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然而,金朝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了来自南宋和后世的质疑。
南宋士大夫们始终将金朝视为“夷狄”,认为金朝的统治是非法的。
元朝建立后,在编纂《金史》时,虽然将金朝列为正统王朝,但也对其统治进行了一些批评。
四、元朝修史:正统之争的延续与妥协
元朝统一中国后,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辽、宋、金三朝的历史地位?这不仅关系到元朝自身的正统性,也关系到对历史的评价。
从元朝建立之初,关于辽、宋、金三朝谁是正统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元朝的统治者来自蒙古草原,他们对中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在统一过程中,元朝先后灭掉了金和南宋,继承了它们的疆域和人口。
对于元朝来说,承认辽、宋、金中的任何一个朝代为正统,都可能引起其他民族的不满。
因此,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种妥协的方式,为辽、宋、金三朝各修正史。
公元1343年,元顺帝下令编纂《辽史》《宋史》《金史》。
在编纂过程中,史官们围绕着三朝的正统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杨维祯为代表的江南士大夫认为,南宋才是正统,辽和金只是“夷狄”政权,不应该与南宋并列。
而以修端为代表的北方学者则认为,金朝占据中原百年,应该被视为正统。
面对这种争论,右丞相脱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各修各史,各用其年号。”
这一决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争论,但也留下了后遗症。
《辽史》《宋史》《金史》在记载同一历史事件时,往往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例如,对于“靖康之耻”,《宋史》记载为“二帝蒙尘”,充满了同情和悲愤;而《金史》则记载为“获宋二主以归”,带有一种胜利者的姿态。
元朝为三朝各修正史的做法,虽然在形式上承认了三朝的正统地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正统之争。
明朝建立后,江南的士子们再次提出要重修三史,将辽、金降为“载记”,而北方的军事集团则坚持“金承辽统,元承金统”的观点。
这种争论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
五、后世评说:正统之争的深远影响
辽、宋、金三朝的正统之争,不仅影响了元朝的修史,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史学研究上,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正统之争成为后世王朝巩固统治的工具。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一方面承认南宋的正统性,另一方面又对元朝的统治进行了批判,认为元朝是“夷狄”政权,自己是“恢复中华”。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态度,既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又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
在文化方面,正统之争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往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将少数民族政权视为“夷狄”,对其历史和文化进行贬低。
这种观点直到近代才逐渐改变,人们开始更加客观地看待辽、宋、金三朝的历史,认识到它们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辽、宋、金三朝的正统之争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它们都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辽朝促进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北宋和南宋则传承和发展了儒家文化,金朝则在军事和政治上实现了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
正如元顺帝在审阅三史时所说:“治乱自有公论。”
或许,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谁是正统,而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珍惜今天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