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8 13:08点击次数:110
俄乌冲突的硝烟已弥漫至第四个年头,超过三年半的战火,其深远影响正像潮水般,缓慢而坚定地冲刷着每个涉事方的海岸。前线的泥泞与血腥依旧胶着,然而,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一种难以掩饰的疲惫感,正悄然蔓延,渗透进每个角落。
尽管渴望和平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横亘在冲突核心的矛盾,以及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却让真正的和平曙光,依旧显得遥不可及。这不仅仅是前线士兵的疲惫,更是整个社会深处,对这场无止境消耗的倦怠。
俄罗斯的土地上,厌战情绪正悄然生长。曾经炽热的战争支持度,如今已跌至历史的低谷。越来越多的普通俄罗斯人,不再寄望于战火的持续,对未来的前景,普遍笼罩着一层悲观的阴影。
多项独立民调,如同一面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这股趋势:去年12月,列瓦达中心的报告显示,高达6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谈判来结束这场无休止的冲突。
到了今年4月,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的联合民调更是将这一数字推高至65%,显示绝大多数俄罗斯民众都期盼政府能与乌克兰及西方国家坐下来,好好谈谈,终结这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年轻一代对战争的反感情绪尤为强烈,他们当中支持谈判的比例,甚至突破了七成大关,这无疑是社会深层变动的一个显著信号。
高企的通胀率,以及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高昂成本,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普通民众的悲观情绪雪上加霜,生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曾经信誓旦旦要战斗到“完全胜利”的声音,如今已微弱到只剩下大约三成。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描绘的是一幅深刻的社会图景:俄罗斯社会,正普遍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战争疲惫。
心照不宣的疲惫
这股疲惫感,不仅仅是民间的一种心绪,甚至在看似坚硬的谈判桌上,也偶有流露。俄方代表团团长梅津斯基曾在一个专访中,敏锐地捕捉到乌克兰代表团里的一个细节。
他观察到,三分之二的成员都是军人。他察觉到,尽管这些乌方军事代表在公开场合言辞强硬,但在他们眼神深处,却隐约流露出不愿再让士兵白白送死,不愿继续这场战争的真情实感。
梅津斯基将这种现象形容为“心口不一”,一种言不由衷的挣扎。而此前《华尔街日报》也曾爆料,俄罗斯高层中不乏有停战意愿者。
只是碍于种种复杂原因,他们不敢直接向普京总统进言。这些不经意的迹象,都从侧面揭示出,战争的沉重压力,已经让冲突双方的决策层,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困境和身不由己。
和平的擦肩而过
然而,即便厌战情绪如此普遍,真正的和平谈判,却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俄方曾透露一个令人唏嘘的细节:早在2022年2月底的首次会谈中,乌克兰本有机会签署一份和平协议。
彼时俄方提出的条件,相较于现在而言,无疑更为宽松,为结束冲突提供了一个稍纵即逝的窗口。那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时刻,却最终遗憾地错失。
俄方当时的核心诉求,包括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停止在其领土上部署外国军事基地,甚至提议乌克兰可以效仿奥地利,采取军事中立模式。
此外,俄方还要求恢复俄语和东正教的平权地位。在领土问题上,俄方曾提议将顿巴斯的两个地区,即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作为高度自治区域重新纳入乌克兰,并允许当地自由选举州长。
但乌克兰方面,却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并表示将通过军事手段征服这些地区。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未如乌克兰所愿,这些地区终究未能被征服。
于是,在2022年2月28日,俄方再次抛出橄榄枝,既然乌方无法征服或与这些地区共存,不如索性让它们独立。双方最终在伊斯坦布尔首次达成协议草案。
并在4月15日由普京总统审阅并提出了法律意见。条约文本随后被转交泽连斯基,但后者却沉默了长达两周,未能给出任何回应,导致这个早期和平机遇,最终遗憾地错失。
横亘在前的山峦
时至今日,双方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分歧,已变得更加难以逾越,仿佛一座座横亘在前的山峦。俄方将克里米亚的归属,视为必须被承认的既成事实。
这无疑是俄方谈判桌上的底线,不容触碰。这不仅是战略考量,更是俄罗斯民众情感深处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更为关键的是,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四个地区,在公投后已正式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并被庄严地写入了俄罗斯宪法,这使得任何妥协都显得异常艰难。
俄方明确强调,不可能从这些地区撤军,否则将是对当地人民的背叛。这些领土问题,构成了双方谈判桌上难以跨越的“核心冲突之山”。
使得今年俄乌两国在土耳其时隔三年后的首次直接对话,最终仍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令人倍感无奈。
棋盘上的较量
战火的持续不休,以及和平的遥遥无期,还与复杂的经济压力和地缘政治博弈紧密相关。长期战争,无疑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压。
军事开支如脱缰野马般持续攀升,使得国家财政的负担日益沉重。自冲突伊始,西方国家便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旨在全方位限制俄罗斯的对外贸易。
尤其在能源出口这一命脉上,设置了重重障碍。能源出口,作为俄罗斯经济的关键收入来源,一旦受阻,无疑让俄罗斯面临经济崩溃的潜在风险。
近期,美国方面也正寻求新途径,试图进一步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甚至有声音威胁称,可能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印两国追加二级关税。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曾敦促欧盟先行对中印征收100%二级关税,美国随后跟进。尽管欧盟可能不会完全屈从于美国的提议,但对俄罗斯经济的压制,显然不会有丝毫放松。
民调预示着一个潜在的危机:如果战争拖延至2026年,普京总统的支持率可能会跌破50%大关。西方国家或将抓住这一民意走向,进一步向俄罗斯施压。
迫使其不得不重回谈判桌,以期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筹码。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演变成一场多维度的较量。
掌权者的算盘
在乌克兰方面,其领导层的角色,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深度依赖,也构成了战火延续的复杂动因。俄方代表梅津斯基曾直言不讳地认为。
乌克兰领导层为了牢牢掌握权力,可能需要一个“永恒的敌人”和一场持续的战争。他指出,乌克兰领导层及其家人许多都在国外,拥有外国护照。
因此战争对他们而言,似乎没有直接的生命威胁,这使得他们的决策与普通民众的感受产生了距离。
梅津斯基甚至将乌克兰领导层比作拉美某些独裁者,认为他们已无法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掌控局面,并且在原则性问题上缺乏自主权。
如同受雇于“巨头”的高管,身不由己,其政策走向深受外部影响。与此同时,乌克兰军队持续依靠西方国家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
才能勉力维持与俄军的对峙态势,这种外部输血,无疑是其继续战斗的生命线,也使得其在战略选择上,难以完全自主。
即便有外部势力介入,其目的也并非全然为了纯粹的和平。特朗普曾多次介入俄乌冲突并提议举行三方峰会,但随着他对普京态度的微妙转变。
已不再积极推动峰会。其真实目的,更多地被解读为追求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及未来乌克兰重建可能带来的巨大财富,而非仅仅是止戈息武。
结语
俄方警告,仅仅停止冲突而不达成真正的和平协议,例如单纯的停火,其结果绝不会乐观。梅津斯基将此比作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争议地区。
预言顿巴斯地区最终可能演变成一个“巨大的纳卡”,一个随时可能再次引爆的火药桶,其潜在的危险令人不寒而栗。
他进一步警告,如果乌克兰未来加入北约并尝试夺回领土,这甚至可能导致“世界终结”的核战争,其后果不堪设想,足以让所有人心生警惕。
战争进入第四年,所有参与方都已成为这场浩劫的受害者,厌战情绪普遍存在,弥漫在空气中。然而,涉及领土主权、国家安全保障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层矛盾。
依然是横亘在前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尽管民调显示疲惫已极,但对于战争能够真正结束并迎来和平,抱有希望的人,恐怕并不多,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未知。